内江般若寺距离内江城十公里,位于内江东兴区松柏乡三溪口老母山(也叫莲花山)松柏寨上,在苍翠掩映之中,可见一古寨雄踞于四周诸峰。因其古有“西门九株柏,东门一片松”之谓,而得称松柏寨。
松柏寨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又在同治年间大力扩建,寨墙长十里三分,被誉为“中州胜景”。因山上有唐代所建的般若寺,故也称般若寨。当地人习惯叫“波尔寺”,为印度文音译而来。般若寺其名也因珍藏全国仅存的三部《般若经》之一而来。
松柏寨上的般若寺始建于唐肃宗年间,经过宋咸淳时的扩建,明万历的重修,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基本形成了“上下七进殿,内外两重寺”的宏大规模,香火鼎盛,游人如织,蔚为壮观。般若寺兴盛时期,曾有僧众百余人,后因战争与历史的原因,致使寺庙破败,损毁严重。建国初法堂开为粮仓,文革时期藏经楼辟为学堂。1989年东兴区政府开始了对寺庙的修复工作,所以今天我们还能见到一个比较完好的般若寺。
般若寺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般若寺鼎盛时期,有七殿四廊,僧人达一百多,后因战乱等原因,寺庙毁损严重。般若寺周围有唐、宋以来雕凿的众多摩崖石刻造像,却幸运地保存较好。
般若寺大门外
般若寺门前有一面紫红色照壁,正面书一巨大的“佛”字。
照壁背面书一大“福”字,寓意美好。
般若寺大门右边一幅对联:“禅唱书声化入晨钟暮鼓,岚光树影照映芝岩天池。”不仅描写了寺内诵经声与晨钟暮鼓交织,还写到寨内的天池堰和灵芝岩隐藏在茂密的树影中。
进门山门殿是弥勒殿,一个笑眯眯的弥勒佛在门口迎接你。殿内有一个牌子写到原山门在灵芝岩上,此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
“古般若寺”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庄严古朴。
门联“迷眼时便落众生境界,设心处即是诸佛道场。”为明朝宰相赵大洲撰,内江书法家李果青手书。
大雄宝殿是原藏经楼改建而成,楼房简瓦宝顶、红漆柱子,黑漆正门。正中塑金光闪闪的释迦牟尼佛,背后是西方三圣,文殊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两旁是十八罗汉,表情自然,栩栩如生。大雄宝殿是寺内保存的清朝时期的古建筑。
藏经楼碑记上记载了般若寺历史。因唐朝奉佛教为国教,皇帝下诏在资州修建寺塔供奉全国三部般若经之一,融合三教之地。负阴抱阳。得天独厚之处。赐名藏经。乃三藏师之选,塔庙赐名般若。……唐武宗年间寺主怀敬圆寂,会昌灭佛,几无完瓦,大士名僧悉力修葺,百年古刹幸得保存。北宋乾道,隽罗汉于石门。大明成化,覆伽蓝于鹭峰。康熙年丈雪复修般若寺,乾隆年间,上下七进寺而建,两重寺内外而修,规模达到鼎盛时期。直到共和国建国之初,法堂开为学堂,文革之中,藏经楼改成学校,政策开放后,恢复宗教信仰,抢救文物,只有藏经楼唯存。2006年般若寺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九十老僧圣德和徒孙主持清观,携领乡民修路。然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难保康熙27年古庙建筑,瓦砾遍地,圣德法师千里化缘,凑资百万,于2011年春动工修复。经过两年,2013年春完成开放。
寺庙东边是金碧辉煌的观音殿,塑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
西边是祖师殿,塑有地藏王菩萨,济公和尚、丈雪祖师像。
进门后有一个院子,院内大雄宝殿前有一尊丈雪祖师的塑像,下书“丈雪遗迹”。据传丈雪禅师号通醉,为清初成都昭觉寺的方丈,是四川内江人。而般若寺始建于唐朝,但其间几经损毁,在清康熙年间,丈雪禅师主持复建了般若寺。
般若寺院内
藏经楼,修复的清代遗存。
藏经楼侧面
药师殿
般若寺院内花草长得很好
般若寺附近看见很多个塘堰,不知道这一个是不是天池。传说天池几百年来从未干涸。
寺前照壁往前走,崖下就是灵芝岩,唐宋石刻造像保存较好。
古般若寺虽因战乱多次损毁,但也因为一次次的修葺,般若寺的传承始终未断。1989年东兴区政府决定开放般若寺,该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修复工作。经过数年的复修,般若寺初具规模,1992年1月3日,东兴区政府批准般若寺为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成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步入了正常的宗教活动轨道。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