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善知识,遇到善知识自己本身具备的条件要足,什么条件?诚敬。绝对不是善知识要求学生对他真诚恭敬,那不是善知识,善知识绝对不会有任何要求。为什么要诚敬?诚敬是性德,只有性德才能够契入心性;不是诚敬,你是妄心,妄心入不了真实境界,就这么个道理。老师取学生,确确实实是这个标准,这个学生,你看他这人真诚、恭敬、老实,这是个人才,他能成就,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就会特别照顾。他天天在观察,天天在帮助你,分寸拿捏得非常准确,为什么?过分对你好的时候,你起了傲慢心,贡高我慢心;如果对你冷淡的时候,你心灰意冷,都不能学到东西。所以老师对你一定是不即不离,完全是自自然然的长成。我们过去常常有这种想法,以后遇到的时候,真的,真是这样的。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一个人到台湾去的,跟着军队去的,那个时候不跟军队就到不了台湾,我那个时候二十二岁,只有从军到台湾。到台湾之后人地生疏,没有亲戚、朋友,也没有熟悉的人,很想读书没有钱,缴不起学费。在军中服务待遇非常微薄,仅仅能够维持自己很低水平的生活,这样的困境当中只有靠自修。书本非常缺乏,纵然是有,买不起,怎么办?只有去抄,星期假日到图书馆去借书借来抄,哪有现在这么方便?遇到方东美先生是知道他是安徽桐城人,是老乡,虽然不认识,是老乡,就套着老乡的关系给他写一封信,信里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目的呢?没有别的,希望能同意我在学校去旁听他的课,那个时候对哲学很有兴趣。信寄出去这是一个试探,能不能有什么后果不知道,也不去想它。一个星期回信收到,他寄来,约我到他家去见面,我到他家里第一次见面,就是我那一封信自己介绍自己。见面之后问了我很多话,我老老实实的回答他,希望能到学校旁听。他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六十年前),你到学校去旁听,你会大失所望。」我听了这句话,就是凉水浇头,希望完全没有了,所以当然表情就很沮丧、很难过。我们这样坐了大概五、六分钟,坐了五、六分钟他老人家又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
」这是作梦都不敢想的,在他家里的小客厅、小圆桌,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我跟他学哲学概论是这么学来的。以后,他的学生很多,大概这种教学只有我一个。所以方老师很多成就的学生,包括香港新亚书院的院长唐君毅,也是方老师的学生,听到之后对我才另眼相看。他说「方老师的眼睛长在头顶上,谁都没看中,他能看中你,单独教你,你一定有长处。」实在讲我什么长处都没有,真正讲长处就是对老师的恭敬,这是从小父母教的,沾这一点光。我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跟李老师的时间长,十年,都是一点诚敬心。没有诚敬,什么也学不到,大概就是我跟一般学生比,我比他们诚敬心要多几分,就靠这个。这六十年过了,我的经历当中,我就非常肯定印光大师的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印祖只讲到这里。我后头加了几句,一百分的诚敬得一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你就得万分利益,一点都不错,没有真诚恭敬什么都得不到。真诚恭敬要培养,从哪里培养?培养自己的谦虚,谦虚还不够,应该讲谦卑,谦卑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你们去看看《了凡四训》,你看了凡先生他对于一些读书人上京去赶考,他的判断哪个人可以考取,哪个人考不取,都被他料中,他会看相吗?不会。他看什么?就看这个读书人的言行举止,如果真正表现谦虚的,这个人决定考中,他的标准就这么一点点。
《四训》里头讲得清楚,他劝他的儿子要学谦卑,谦卑的人一定诚敬,诚敬的人一定能够契入心性。有一丝毫骄慢就考不中,《了凡四训》也举了一个反的例子,有个人去赶考,自己非常自负,他文章写得好,他对一些同学也瞧不起。他去考没考中,心里很不服,大骂这个考试官没有眼睛,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取?他在那里发作大骂的时候,旁边有个老道在旁边笑笑,笑他。他就很生气,就对这老道,「你为什么笑我?」他说:我笑你,你的文章大概不怎么太好。「你没有看过我文章,你怎么知道?」我看你发这个脾气,就知道你写不出好文章。这个读书人难得,一听之后,老道讲的话有道理,所以马上就谦恭,就在老道面前忏悔,老道就教他,以后他真改过自新,三年之后再去考,考中了。了凡先生看人没有别的本事,他不是一个命相家,他就看人有没有诚敬,言行举止是不是端庄、是不是老成、是不是恭敬,从这里看,连世间法成败的关键都在此地,又何况是佛法?要紧,不是不要紧。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二O集)2011/5/19 檔名:02-039-0420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