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修行与入世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也懂缘起性空,也知道了真空妙有平等不二。为什么我没成佛呢?为什么还会身不由己地参加六道轮回、还有隔阴之迷呢?文殊菩萨答:其力未充——意思是我们光是道理上解悟不是真懂,那是释迦牟尼自己“证得”缘起性空、真空妙有后,灌输在我们头脑里的概念罢了。众生若没有自己亲身证得“真如实相”,就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掉无明。业力还在,轮回的因缘动力还在,无力“转识成智”,这就形成了我们参加六道轮回的根本动因。因此,我们入佛修行就是为了消除业力,从自己的心地基础着手,除却妄念,转识成智。绝不存在什么佛菩萨、上帝、神仙或外道气功师帮我们消定业的事。
佛门在述理上有时会将佛菩萨及其境界人格化、世俗化,仅是为了让求法者生出信心、恭敬心和求道之心。初学者千切不要仅仅执迷于那些假言和事相上的具体描绘,应明了这一切背后的核心义理。
我们人人都有着一样的佛性和潜能,人之间只有暂时障碍上的大小区别,但只要我们一念回转,从当下努力进取,我们一定可以成功。生命有无明,但不生不灭,升灭的只是形态、形式,万法不增不减,相应之处就是菩提。正因为每一个人的凡夫心(意识心)不同,佛才要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善巧方便地实行救渡。
我们修行成功与否,全在于“业”的转化,全在于这个心识的转化。
一个人假如执迷于现有的世界和生活,对修行之事尚未生起很真实而深刻的信心,总是不断地在自身的善恶业报中沉浮,当然他就只能参与六道轮回了。他会显得既不能做自己的主,也不愿做自己的主。这就是法缘不成熟的表现。佛门除了尽一切善巧方便与他结缘,帮他播点道种外,往往只能由他去了。再则,假如一个人又想修行,又舍不得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这种人当然就只能修一点人天福报,也仍旧会在六道轮回中存在。
修行成功的基础,首先在于我们是否真有出离心。不过,我们千万别误会了这个出离心,所谓出离心,并不是指心态上遁世或回避现实。而是指发自内心不愿再参与六道轮回,想求得智慧解脱。如果我们没有出离心,那佛也渡不了我们。内因不在了,外缘就无法安立。当一个人法缘成熟了,他一定会生出真正的出离心,他肯定要追求解脱自在,他自然就会希望拥有同佛菩萨一样的智慧和快乐。如此,他便会对佛学生出信心、信解,必定会认真如法地修行。
不过,我们更要明白的是,修行本身也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有了出离心后,修行的下手处却又是“入世”的。进一步说,就是一个修行人根本不要分别什么出世入世,正因协他不能回避一切世俗中的因果,他当下就可以如法实践佛学,一切事,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境,一切物,都应该成为他修行的好道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离此到彼不是真修行,真正的修行者之心态一定是活在当下的。我们任何一个佛弟子都应该活在当下,予万事万物中磨砺心性,尽一切可能完善自己,利益众生。
我们自己努力行持用功就是为了完善自己,这叫“自觉”,利益众生是为了接引众生“入道”,这叫“觉他”。自觉和觉他是一体不二的,这是大乘修行行菩萨道的显著特征,也只有行菩萨道我们才能得到功德的大圆满。要知道,从本质上讲,渡人即是渡己,并非是有一个众生,有一个佛,有一套法令或意志,硬要威逼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地“利益众生”或“攒积功德”。是修行的这个本质是要以“舍”小我来救“真我”。因为这个“真我”是我与众生同体的那一个“大我”。想修行成功,咱们就得如此这般。试想,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即是彻底“无我”,普渡众生越多,则是放下了“我”越多。这,才是修行的本质,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只能如此。
许多已脱离六道轮回后又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他们生生世世都在俗世里悲智双运,无条件地普渡众生,说是自利利他,自觉自他,心中却早已无这些挂碍了,所谓同体大悲指的即是这个。从道理上讲,似乎是修行只得如此这般才能达成功德圆满,可本质上看,这些大菩萨却已是一种“游戏人间”了(是自然相应的“无为法”)。因为大菩萨从来不会有此差别意识,认为是“我”在渡众生,或有众生被“我”渡,且是以了什么好的方试(法相)渡了众生。这就叫三轮体空——无我相、众生相和法相。一个修行者只有做到了“三轮体空”后,他的修法才会生起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的弘法利生同这些佛菩萨再入俗世渡人是有区别的。
客观地说,大多数人修行的最初起因,往往都是为了自利(主动地利他者不多),对佛学而言,恰是完成这个“自利”的前提,须得是放弃自私,须利他,须放下五蕴“我”来达成。无论讲修持功夫,还是攒积福慧资粮,还是刻意培养慈悲善良的情操、行为,一切修行都是要我们“舍小我”(放下自私和自我执著)。修到后来,用功渐深,大悲心、大菩提心出来了,我们才会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此前,我们只能尽量以“三轮体空”来观照自己的修行。
入世修行的根本,乃是为了要“出世”,是为了彻底脱离三界六道乃至成佛。但是,当我们真正修证到后来,证得人我,物我、法我实是一体不二时,这就已差不多到达佛境了。我们会发现,连出世入世的分别仍旧在于心识,而它们原本也是一体不二的。心净土净,哪儿都一样。所谓当下解脱即是此意。
对于每一个个体众生自身而言,当真是各人因果各人了。渡人解一时之难不如解一世之难,解一世之难,不如解他根本之难。诚如拿一个饼子给一个饥肠辘辘、且身无分文的人吃,他吃完后下一顿仍无着落,免不了继续造作恶业,到头来还不一样没福报,还不一样在自己的因果里沉浮不定,于六道中难有出期。如此,还不如向他投资,教他如何做饼谋生,以确保他永远不挨饿。所以,日常中行善布施的归结点不是简单的善举和世俗道德,财布施,无畏布施只是手段(无畏布施是指一种精神情感上的布施),其根本是法的布施,这才是续人慧命的大根本。
佛门的利益众生无一不是以智慧来作为观照的。因此,诸布施中,法布施最为殊胜可贵。当然,一些众生机缘未熟,他不信仰佛法,我们只能单纯地帮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只能权当与他结了个善缘,播一点道种了事。我们千切莫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处在我们布施者的角度,应以“三轮体空”来观照自己,不作分别又才是真“练心”呢。
综上所述,一个人无论他修行与否。存在,原本就已是这种机制和属性了,不靠谁发明创造,便不依人的“意识心”妄想执著,恰是存在之本然如此,法尔如是。因此,在世俗社会中,非功利的精神价值观、行善积德及利他等也是一种道德伦理之需要,佛门自然会宣扬和实践这些,佛门本身也有“让众生生欢喜即是让佛生欢喜”之说,但究其根本,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觉他”,从根本上接引众生闻修佛法,彻底地离苦得乐。同时也是为了顺应世俗、利益众生(要渡众生须得同众生结下欢喜缘)。然而,从最根本的道理来看,实质上却是无论怎样,这一切行持都是不由分说的,我们无论想平平安安地过小日子,想修点人天福报,还是修智慧解脱,我们都必须如此这般,我们也应该如此这般,因一切本来就是如此这般……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