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禅林

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借指寺院

禅林语出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迴成定水。倪璠注:言本住宅,改为佛寺。唐陈子昂《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序》:入禅林而避暑,肃风景于中林。明叶宪祖《丹桂铟合》第一折:薄游吴郡,侨寓禅林。清赵翼《题九莲菩萨画像》诗:要今人识清修业,特赐禅林法相尊。

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需要师兄每天坚持用心去修行的。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还要坚持加上用心虔诚的去念诵佛经,这样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那师兄你知道古代禅林的说法礼迁仪轨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古代禅林中有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的说法和礼忏仪轨。禅林中的说法有不定时说法的小参,有讲说戒法的说戒,有上法堂说法的上堂,有登高座为大众说法的升座,也有在大众面前发露求忏悔的忏摩等。

一、小参

“小参”是禅林专用术语,是指禅林中不定时的说法。《祖庭事苑》云:“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哺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夫是皆以谓之参者,何乎?曰:参之为言,其广且大矣。谓幽显皆集,神龙并臻,既无间于圣凡,岂辄分于僧俗?是以谓之参也。其主法者,以平等一心,应勤植万类,令法久住,岂曰小补?或以小参为家训,愚未之前闻。”小参中的“参”是集众说法之意,《敕修清规》云:“凡集众开示,皆谓之参。”正式的说法称上堂,或谓大参。小参规模较上堂为小,故曰小参。《禅林象器笺》云:“小参,不时讲之,鸣鼓唯一通,其规约于大参,故曰小参。大参者,上堂也。参者,交参义。”

小参本无定所,每于日暮时鸣钟,视众之多寡,而就寝堂、法堂、方丈等处升座说法,说法内容包括法语、宗要及日常琐细,师徒之间基本上是一种简单的宾主问酬方式。直至南宋时代,小参方才发展成为有一定仪式的定期说法。如《敕修清规.小参》云:“小参初无定所,看众多少,或就寝堂,或就法堂。乃至鸣鼓一通,众集,两序归位,住持登座,与五参上堂同。提纲叙谢,委曲详尽,然后举古结座。”

禅林小参的形式不拘一格,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举行小参。如《敕修清规·晚参》云:“如住持人院,或官员檀越人山,或受人特请,或为亡者开示,或四节腊,则移于昏钟鸣,而谓之小参。可以叙世礼,曰家教者是也。”与正式而且规模庞大的大参相比,小参则不拘一定的形式,大凡住持人院,或者受到信众恳请,或者为亡者开示,或者在四时变化之时,都可以随缘方便而为说法。

小参虽然没有大参庄严隆重,但也有一定的程序,对小参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要求。如《禅苑清规·小参》云:“小参家训,纲纪丛林。夫小参之法,初夜钟鸣,寝堂设位,集知事徒众,宾主问酬,并同早参。提唱之外,上自知事、头首,下至沙弥、童行,凡是众中不如法度,事无大小,并合箴规。广说乃至出家行脚,人众参禅,粥饭茶汤,晨参暮请,语言事业,动止威仪,应系众中规矩,并当委曲提撕。若其缄口无言,迤逦玄纲坠地。后进如蒙法药,应当刻骨铭肌,敛片善以无遗,剔纤瑕而必去。小参之设,意在斯焉。”

在禅林中有很多关于小参的公案。如《传灯录·药山俨禅师章》云:“大众夜参,不点灯,师垂语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时有僧曰:‘特牛生儿也,何以不道?’师云:‘侍者把灯来!’其僧抽身人众。”《联灯会要·德山鉴禅师章》亦云:“小参,示众云:‘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作礼,师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为甚便打?’师云:‘你是甚处人?’云:‘新罗人。’师云:‘未跨船舷时,好与三十棒。’”宣鉴禅师在小参之时,通过这种充满机锋的禅语告诉弟子,旨在破除弟子的妄想杂念,使他们能够触缘悟道。

《元亨释书,藏山空禅师传》云:“空曰:‘石林老行巩禅海波澜,吾虽不得而尽,偏洲傍渚,傥打浮泳。我昔辞林,林告曰:小参虽家训,又自有家法。子归故里,敲唱宗乘,妙叶之一路,不可乱做也。即与二篇。冬至曰:拟着即错,铁牛掣断黄金索;不拟犹乖,撒手还同万仞崖。这里一咬便断,如花开铁树,似笋进石头,无阴阳地尽自宽闲,争奈东山山前一片松根竹脚未曾踏着在。蓦拈拄杖一画云:不得侵疆越界。除夜曰: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凤萦金网,趋霄汉以何期?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蛇护神珠,蕴风雷而未化。设使翱翔霄汉,鼓荡风雷,闻者震惊,见者眩惑,也只闲闲地,可可地。岂不见僧问洞山:年穷岁尽时如何?山云:家家门底野狐儿。拍床云: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小参,又称为家训。《备用清规,小参》云:“百丈谓之家训,古法只就寝堂箴诲垂示,委曲提撕。乃至前辈时时激扬宗旨,开发后昆。”将小参称为家训的缘由,在《中岩月禅师建长录》中有详细地解说:“人寺当晚小参,垂语问答毕,师乃云:‘小参者,家训也。古德喻之:有一大家底主人,朝暮使令屋里儿女侄弟排列座下,分付家中行事,云大儿当行其事,小底当作何事,以至奴婢仆辈,一一示其当行事。便如我宗门中两序诸职事人,教它排列法座下,一一标示当行底事,乃至四来兄弟,在僧堂里究明己躬大事,斯乃最要紧事。近来佛法弊甚,在小参时,长老力作文言,谓是提纲。或举古则,拈之颂之,以当宗旨。”

这段论述讲述了小参称为家训的缘由:小参之所以称为家教,就好像一户人家有三五个儿子,待晚上归来,父母会对他们当天所做的事务一一作出决断,指出每个人的是与非,警示儿子将事务做得更好。如《黄龙死心禅师录》云:“夫小参者,谓之家教。何谓家教?譬如人家有三个五个儿子,大底今日干甚事,小底今日干甚事,是与不是,晚间归来,父母一一处断。丛林中亦复如是,院门今日干甚事,是与不是,住持人当一一处断。”《笑隐欣禅师龙翔录》亦云:“明日结制,今夜小参,谓之家教,如家里人说家里话。”

祖师在家教时有指示弟子的善巧方式。如《清拙澄禅师圣因录》云:“古德小参谓之家教,说些细大法门。汾阳六七人,夜夜小参;德山小参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令行千古,如在耳目。云峰悦禅师小参举百丈示众语,至今丛林脍炙人口,莫不是从悲智海中流出,血滴滴地,亲切为人处,岂似后来攒花簇锦,对句押韵,以当宗门提唱?”

二、说戒

说戒,即每半月布萨之日,上座比丘诵读戒本时,诸比丘中若有犯戒者,须于众前忏悔,未受具足戒者不得听之。《大般涅盘经》卷三曰:“有一童子不善修习身口意业,在屏隈处盗听说戒,密迹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刚杵碎之如尘。”

说戒若就比丘之忏悔而言,则称说罪。《寄归传》卷二曰:“言说罪者,意欲陈罪说己先愆,改往修来,至诚恳责。半月半月为褒洒陀,朝朝暮暮忆所犯罪。褒洒是长养义,陀是净义,意明长善净除破戒之过,昔云布萨者讹略也。”说戒,梵语为布萨,华言净住、和合、善宿,《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云:“布萨者,秦言净住,义言长养,又言和合也。”布萨,又曰长养,谓每月集众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也。《行事钞上》卷四曰:“布萨此云净住,出要律仪云:是懦萨罗国语。六卷泥洹云:布萨者长养,有二义:一清净戒住,二长增功德。……”佛观一切众生苦恼轮回,背觉和尘,习气除不了,故方便制戒,使众生断除习气,背尘合觉。《大智度论》卷十三曰:“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又曰:“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此布萨福报生生不堕三恶八难。”

每半月一次于说戒日为比丘宣读戒本之人为说戒师。说戒师通常由一寺中的长老担任。丛林中举行说戒仪式之日为说戒日,也称为布萨日。

我国古代丛林中多为白月最末一日(第十五日)及黑月最末一日(第二十九日或第三十日)两度之布萨。丛林中在这二日宣说戒经令僧众清净。如果有人犯戒,应当在僧众面前忏悔。这是古代丛林严格的制度。

诸经律中对布萨的日期则各有异说。《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以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即六斋日)行布萨。《四分律》卷五十八则以一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布萨日。《大智度论》卷十三则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等为布萨日。一般说来半月中三度及以上说戒,稍显过繁,此后才产生半月一次之制,即于每月十四日和二十九日,或十五日和三十日举行布萨。不过,现今的寺院多于初一、十五举行布萨。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依照律制,比丘半月布萨,应当依照以下四点而行:(一)每月二次,于阴历十五日(或十四)、三十日(或二十九)举行布萨。(二)在一定区域内的比丘,无论旧住或新到,均有参加集会的义务。若有人不到即不合法。(三)如因病不能参加,应委托同住比丘向大众表示:对布萨大会所举行的一切僧事,五条件完全同意。(四)大众如法集合,在诵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前,如僧伽有事,先要处理解决。如比丘在半月间有所违犯,须在大众前告白忏悔,依法处分。

三、上堂

上堂是禅林用语,意为演说妙法而上法堂说法。也指上堂说法之后,赴斋堂受供;又指方丈晋山上堂的仪式。在以上三种上堂中,以上法堂说法最为常用。

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中世以后则有定期及临时上堂之别。根据举行上堂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一)旦望上堂,每月初一、十五日上堂。(二)五参上堂,每月五、十、二十、二十五日上堂,另加上望上堂,约每五日上堂一回,故称为五参。(三)九参上堂,每三日上堂一回,则每月约有九回上堂。(四)圣节上堂,皇帝诞生日上堂。(五)出队上堂,住持出外劝化,归来后上堂。(六)因事上堂,寺内发生毁逆违难等事,住持乃特别上堂说法。(七)谢秉拂上堂,谢头首秉拂之劳。(八)谢都寺斋上堂,谢都寺办斋之劳,住持特为上堂说法。(九)大行追严上堂,为皇帝之中阴追荐而上堂说法。

一般来说,住持上堂升座说法时,大众应当站立听法。杨亿《古清规序》云:“长老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至于为何要求听法者站立听法,《祖庭事苑》有云:“或问:每质诸佛经,所集四众,未尝不坐。今禅门上堂,必立而听法,何谓也?曰:此百丈禅师之深意也。且佛会说法,四众云萃,所说法义,不局性相,所会时节,未知久暂。今禅门自佛教东流后六百年,达摩祖师方至汉地,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接学者俾于一言之下顿证无生,所聚之众非久而暂,故不待坐而立也。百丈曰:‘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示依法而住。’此其深意也。”

不过,在佛教律典中也有听者坐着听法的记载。《十诵律》云:“比丘尼到只洹听法,诸比丘敷敷具竟,多有残在。比丘尼语比丘言:馀者借我等坐。比丘白佛,佛言:听敷敷具竟,残与比丘尼坐。”又《毗比奈耶杂事》云:“听法之时,应敷座席。止此”。可见,站立听法是佛制,遇有听者身体残疾等特殊情况,佛陀是允许听者坐着听法的。

对于听者站立听法或者坐着听法,《大智度论》中也有解说。论云:“佛法中,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来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轻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众,身心属佛,是故立。若得道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所作已办,是故听坐。余虽得三道,亦不听坐。大事未办,结贼未破故。止此。’由此出家五众,除得道者外,不许坐而听法者。”《大智度论》又云:“坐者于供养不重,立者恭敬供养法重。止此。”因此,《华严经》中的善才听法,都说到善才童子起立合掌,顶礼其足,合掌而立,即是表示对法的恭敬,以及对说法者的尊重。《大集经》亦云:“金刚光藏世界大众至娑婆世界,觐见释迦牟尼如来,头面礼足,右绕三匝,却在一面合掌而立。止此。”这些都说明宾客站立,是敬法重于供养。

禅林中,住持上堂说法有定时与随时二种。其中,随时上堂,乃因吉凶祸福、迁化、尊宿来山等事而上堂说法,故又称因事上堂。盖此种上堂说法,乃以事为因,藉机宣说法要,开导大众。如慈明因事颂:“时来开钵展中单,饭了收盂困即眠,石人抚掌呵呵笑,木女弹筝你自筝。”《禅林象器笺》卷十一:“虽其事不定,多是有毁逆违难,因此说法,不露言其事,故称因事也。”

在丛林中若有上堂法会,应当挂上堂牌示。即报大众上堂时日的牌示,悬于法堂之前门,纵二尺三寸,横一尺三寸。每逢朔望之时,侍者吩咐客头行者,必挂上堂牌以报示僧众。《敕修清规》上堂曰:“凡朔望侍者分附客头行者必挂上堂牌以报众。”

上堂是古代禅林中最常用的教化弟子方式。禅宗典籍中有很多关于禅宗祖师上堂的介绍。如《传灯录·弘忍大师章》云:“能居士跪受衣法,乃至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忍大师自此不复上堂凡三日,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又《南岳让禅师章》云:“后马大师阐化于江西,师遣一僧去,云:‘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去,一如师旨,回谓师曰:‘马师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阙盐酱。’师然之。”’

四、升座

古代禅师登高座为大众说法,称为升座。古代禅林中称普说和上堂为升座。《禅林像器笺》云:“古有上堂称升座者,如《临济录》。后世升座与上堂不同,诸录已分二名,不可概为一也。”《敕修清规·受请升座》云:“侍者覆住持,鸣鼓,如常上堂式。”

在诸多禅宗典籍中,多有对升座的论说。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人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临济玄禅师录》云:“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云云。,”《大休念禅师寿福录》:武藏守三祥供净智寺开山升座,先拈香,次就座散说,后说偈。《月庵光禅师录》:前豫州太守为先考正受院殿升座,先拈香,次志趣、回向,次就座索话问答,次提纲,次散说志趣、回向,后拈提、说偈。

在禅林中,尊宿会受大众拜请而登高座宣说佛法。一般系前一日受请,次日升座。升座之法式与“上堂”相同,所说之法则与“普说”相同。

“升座”的公案最早来源于释迦世尊的登法座说法。释迦世尊升座说法,未曾演说一句。丛林中常以此一公案表示第一义谛是不立文字、言语道断者。如《碧岩录》第九十二则云: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在中国禅林中,药山惟俨禅师升座的典故广为人知。据《从容录》第七则记载,药山惟俨禅师久不升座,院主对他说,大众很久以来想听和尚教诲,请和尚为大众说法。药山禅师便命人打钟集众。众人集合之后,药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回到方丈室。院主紧随其后,问药山和尚:“和尚刚才许诺为大众说法,为何升座不说一言?”药山回答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此则公案说明药山升座说法,虽未垂示一言半语,然当下即示现全身说法之话三昧,故药山随后所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之语,亦不外表示经师所说之经、论师所说之论,不过是佛法真理之一部分,远不如丝毫不落言语葛藤之“全身说法”。这就是本则公案的主旨。

五、忏摩

忏摩,意译为悔、忍恕。忏摩是古代丛林一种忏悔罪过的仪式,指乞请他人忍恕自己之罪过。义净师云:忏摩,西音忍义。西国人误触身云忏摩,意是请恕,愿勿嗔责,此方误传久矣,难可改张。应法师云:忏,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义摩。此云忍,谓容恕我罪也。

忏摩本为忏悔之义,《翻译名义集》云: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恶之,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粗,粗细皆恶,故言忏悔。《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八云:诸人(中略)共相谓曰:“此之一人,于我等处,凡有所作,常为先首,我不相助,彼定生嗔。我等食竟,从乞欢喜。”食已,详至其所,俱共忏摩。其少年者,即便礼足;若老大者,手抚其肩,告言:“具寿!汝可容恕?”《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之四下云:“梵云忏摩,此翻悔往。”

忏摩有三种类别,如《净名疏》云:今明罪灭有三:一作法忏,二观相忏,三观无生忏。作法忏,灭违无作罪,依毗尼门;观相忏,灭性罪,此依定门;观无生忏,灭妄想罪,此依慧门。复次,违无作罪障戒,性罪障定,妄想罪障慧。作法忏者,如律所明,作法成就,能灭违无作罪,而性罪不灭。

若佛子欲忏除业障,应当端坐念实相。普贤观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以上就是对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去修行的,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去修行,这样是对师兄非常好的。修行是需要每天坚持去修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

...查看更多

修行就是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自在,不会因为烦躁的事情困住自己。让自己可以轻松自在的生活,佛家是有很多的戒律的,那师兄你知道佛教禅林制度有哪些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禅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禅林制度实际上就是禅林经济,中唐以后,佛教开始兴盛繁荣,禅林经济形成,成为佛教寺院经济的主要形式,禅林经济以普请劳作制,自行开垦土地,自给自足等为主要特色。

佛教禅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禅林是佛教寺院的别称,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借指寺院。一般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语出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迴成定水。”倪璠注:“言本住宅,改为佛寺。”唐陈子昂《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序》:“入禅林而避暑,肃风景于中林。”明叶宪祖《丹桂铟合》第一折:“薄游吴郡,侨寓禅林。”清赵翼《题九莲菩萨画像》诗:“要今人识清修业,特赐禅林法相尊。”

佛教禅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以上就是对佛教禅林制度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在家修行或者是寺庙修行一定要遵守佛家的戒律,这是对修行的师兄有很大帮助的,不管是怎么样都要坚持用心去修行,这样慢慢的才能获得更多的功德和福报。

 

...查看更多

修行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了,因为佛家的智慧是非常多的,是需要师兄们慢慢的去参悟体会的。还有就是在修行的时候还要用心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智慧。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佛教禅林和山林的意思是一样的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禅林与山林意思一样吗

佛教惯用"林"字来比喻修行者与修行者之间的距离与关系,这有点像现代人的"刺猬"理论:百两只刺猬抱在一起取暖,抱紧了扎得肉疼,离远了又冷得要命,于是它们轻度轻搂住对方,保持了即能取暖又扎不到的距离。"林"字原理亦如此,佛弟子一人修行如独木难支,容易被风吹折;要像双木成林,彼此还要保持一专定的距离,才能共同抵御大风(即各种外界干扰),所以寺院又称为"丛林",居士活动的对方又称"居士林",禅宗的人在禅宗的寺院修行,即称为"禅林"。

佛教禅林与山林意思一样吗

这样一来,你就明白,山林是实在的山林,是自然现象;禅属林是禅宗的寺院,是虚拟成山林一样的修行场所。

佛教禅林与山林意思一样吗

以上就是对佛教禅林和山林的意思是一样吗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念佛的时候,要多加注意一些注意事项,这样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去修行领悟其中的精髓。还有就是每天坚持用心去念诵佛经,这样可锻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清净。

...查看更多

禅林的意思

禅林一开始在佛教中指僧人的陵地,后来指的是寺院,现在经常指的是佛家修行的寺院。不管是在哪...
https://m.zhuntizx.com/ftnopic/kcfl/47196.html

禅林怎么读?佛教禅林是什么?

禅林现在一般是指的是寺院,佛教徒聚居的地方。现在修行的佛教徒是有很多的,有的一部分是在寺...
https://m.zhuntizx.com/ftnopic/kcfl/47197.html

禅林指的是什么

禅林一般是指佛教中的寺庙,寺庙中有佛教徒每天加持用心去修行,这样是对师兄是非好的。其实除...
https://m.zhuntizx.com/ftnopic/kcfl/47198.html

佛教禅林是什么意思呢

学佛的师兄都是非常有精神的,非常的轻松自在的,因为佛法中的是有很多的智慧的,经常的学佛是...
https://m.zhuntizx.com/ftnopic/kcfl/47199.html

佛教禅林与山林意思一样吗

禅林是指的是佛教中词语,一般是指的是寺庙,师兄经常在寺庙中修行参悟。师兄在念佛和修行的时...
https://m.zhuntizx.com/ftnopic/kcfl/47200.html

佛教禅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禅林一般是指佛教徒修行的寺庙,现在有很多的师兄在寺庙中修行,这样是非常好的,师兄之...
https://m.zhuntizx.com/ftnopic/kcfl/47201.html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佛家已经传入我们国家上千年了,对我们国家的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的,佛家中的智慧是无穷的,坚...
https://m.zhuntizx.com/ftnopic/kcfl/47202.html

结语

佛教中以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故寺院多称丛林。自唐朝惠能大师后,禅宗大弘于世,中原大地丛林中多修禅宗为主,故将寺院称为禅林而相沿至今。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