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佛门是需要学习佛学知识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修行。只是在学习佛学知识时师兄也需对佛性真如有了解。佛性真如中讲述了深厚的意思和道理,是需要师兄去了解的,这对师兄也是有益处的。但什么是佛性真如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吧!
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之实体,叫做真如。佛性与真如,同体异名。
真如、法性、佛性都是同类概念,一般说来,均是用以表示佛教绝对不变的最高真理。由于中国语言的复杂性,也由于佛教思想的复杂性,在佛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类的概念还有很多,如真实、真性、真际、实相、实际、性空、法界、法身、涅盘等等。而在早期的中国佛教翻译过程中,还经常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称为“本无”、“无为”等。这些同类概念在实际使用和讨论过程中并不完全一致,就是在同一部经典、同一学派内部,名词的使用也是不致的。如《大般涅盘经》结此类概念有12种称呼;《大智度论》32卷有有四种:《大乘止观》中则有七种。所以,地于上述同类概念,就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不同的分析,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真如,是梵言语Bhutathata的意译,亦译作“如”、“如如”、“真如性”等。所谓真,意为真实;所谓如,意为如常。一切万法,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曰真;常住不变,寂然不动,故曰如。原义是指事物的真实性质与状况。
《成唯实论》谓“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大乘佛教认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万物都是变幻不定、虚妄不实的,只有绝对不变的真理才是永恒的存在,是绝对的真实,这个绝对真实的存在,就是佛教所说的真如。由于佛教各派的主张不同,学说各异,故对于真如的理解,差别很大。中观学派以及般若学诸家,概以“性空”为“诸法实相”,认为世界万物乃至佛法,皆为因缘和合的产物,为假象,为幻有,皆非真实,真实存在的不过是一个“性空”,故以“性空”为真如。而瑜伽行派及中国法相宗,则以“三性”之一的“圆成实性”或“成唯实性”为真如,认为“三界唯识”,“唯识无境”,世间之一切皆为识的转化,故以“圆成实性”为真如。而大乘如来藏一系如《大乘起信论》,则以“真心”、“如来藏”等为真如,认为“真心”、“如来藏”等先天具有佛的全部功德,永恒不变,就是真如。
所谓“佛性”,意为一切众生皆有觉悟的本性。法藏认为;“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所谓佛性,就是众生成佛的原因种子,是对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所作的保证。对于佛性,佛教同样有多种分析方法,如以理佛性、事佛性称为“二佛性”;以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为“三佛性”;以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为“三因佛性”;以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果佛性、果果佛性为“五佛性”等,不同的分析方法,反映了佛教对佛性认识的略微差异。抛开这些差异性不说,佛教对佛性的一般看法是说,宇宙本体的真如能显现在一切众生之中,成为众生成佛的内在原因,一切众生先天具有,这就是佛性,这就是众生心性。从这一理论出发,佛教认为,佛与众生是平等无二的,一切万法也平等无二的。因为,全部的世界现象,只是真如的具体显现而已。所以,如果我们将真如看成是佛教坚持的最高真理,则法性就是这种最高真理在一切事物中的具体表现,佛性则是它在一切众生心中的具体表现。这就是真如、法性、佛性之间的存在的细微差别。
佛性之真如,必须是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方是对自己的成长中,能向上去造就,反而对自己的真如实性,去作下化的根本性。因此对自己的佛性,如何由德性中去累积,至最后才可能实现于佛性的显现,即是彰显真如,则须要把一切德性展现的无垠无际方能致之。由佛性与德性之彰显,方是在自己成长的契机中,了知对佛性真如,能运用的自然而然。即可以贯穿而无阻碍,通澈更明朗,把佛性光辉,去作“自真如性”的展现于当下中。
上述就是什么是佛性真如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佛性真如的内容师兄要认真去理解,去领悟,这样师兄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含义,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