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在线网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七讲

发布时间:2022-12-01 09:27:04作者:准提咒在线网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七讲

8月2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七讲。

释亲佛法师首先对“榕桦寺首届传统教育学习班”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学习班的办学效果。之后开始讲授本经正文。

\

亲佛法师讲道:上节课我们讲述了“初业菩萨应该观察利养之过失”。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集中起来只有三种,即贪、嗔、痴。这三种烦恼集中起来只有一种,就是“贪”。贪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名闻利养。佛在三千年前教导我们末法时期修行人,如不拒绝利养,修行绝对无法成就,而且必定堕落下三途。所以我们修行人要少欲知足。比如对出家人来说,衣能温暖食能裹腹即可,主要把精力用来修行办道、弘法利生。

今天的课程先讲授了关于愦闹的二十种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愦闹中过。若观察时。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愦,糊涂之意。过,过失之意。在讲这段文字时,释亲佛法师举了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一个三十多岁的比丘,在邯郸想找一个不接触人的地方修行。他在我们寺院里除了吃饭过堂,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屋内打坐修行。后来,我介绍他去了永年的西部山区,他在那里自己买粮食做吃,其它的时间就是专一办道。

世俗中讲:“打铁必须本身硬。”只有当你修行有所成就,才能入世渡人。例如当看到溺水者时,若本身不会游泳,如何去救助别人呢?这个比丘发心很好,不到愦闹之处,专心在寂静处修行。

当我们在愦闹之处时,心中全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永远无法清静。为什么呢?第一我们持戒不严,定力不足,只能被环境所污染和动摇。佛讲,心能转物即通如来。可是我们众生却无法做到。当环境中出现诱惑时,很多人会动心的。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与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毒蛇,阿难亦应声说:毒蛇。正在附近做农活的父子俩闻言前来观看,当他们发现佛陀和阿难所说的毒蛇竟然是黄金时,立刻欣喜若狂地将其占为己有,可结果如何呢?黄金非但没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使他们陷入国库被盗的案件之中。刑场上,父子俩追悔莫及,至此,他们才明白佛陀所说的毒蛇的含义。

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明白,你前世修了多大的福报今生就会享受同样多的福报。假若不属于你的,你获取了,最终也会得而复失。我们要记住“舍得,舍得”。佛教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因果律,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像修净土法门,志诚念佛决定成佛。

。。。。。。

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四者。多饶贪欲。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著世话。七者。离出世语。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习。九者。舍离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著。十三者。多诸觉观。十四者。损减多闻。 十五者。不得禅定。 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

亲佛法师向大家详细解了愦闹的二十种过失。(此略)

他讲道:既然愦闹有这么多的过失,我们一定要远离。学佛的人在一起时应多多探讨一些佛理教义,保持一颗清静心。而不学佛的人聚一起常会说长道短谈论事非。所以我们要远离那些是非人我,避免污染,当然具体去做时还要有善巧的方法。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舍离诸贪嗔。不住于愦闹。 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憍慢及觉观。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

佛在说过愦闹二十种过失之后,又通过偈颂让我们加深记忆,牢记住愦闹的过失,如法修持。

亲佛法师讲道:“我们修行人不怕破戒,就怕破见。若知见不正确,是无法接受佛理教导的。我们都知道应诚心恭敬佛法僧三宝,但是有的人不承认三宝,甚至诽谤抵毁三宝,这就是破见,即知见不正确。佛教中有三十七道品,其中八正道中最根本一道就是正见,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在讲授中他又提到了六祖大师的故事:当年五祖命徒众做偈来决定将衣钵与法传给何人。神秀法师在走廊墙壁上做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在廊下看到后也欲做偈,请旁边一张姓居士代他执笔。那人一脸轻视说,你一个字也不认识,怎么会做偈,这事太稀有了。当时六祖大师回答,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张居士一听知六祖不是常人,替他执笔,六祖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的偈子是针对于渐悟的修行人,而六祖的偈子是对于顿悟的修行人。这首偈颂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教人要没有执著。 就像有的人对佛教不理解,说佛理中一会讲有一会又讲无,真是矛盾。我就对他们说:对于执著“有”的人诸如凡夫,佛要告诉他们“无”。从人的肉体到各种外在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对于像阿罗汉这样执著“无”的人,佛会告诉他“有”,告诉他们世间还有苦厄,要让他们入世渡人。正如《心经》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佛法是去掉两边的,不住有也不住无。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接下来是讲世话的过失和离世话的功德利益。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著。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六者心常刚强禅定智慧曾不薰修。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十五者染著诸欲随境流转。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亲佛法师依次解释了乐于世话的种种过失。(此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