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作者:谈古论津
昨天我捋了捋最近发布的天津地名故事,不知不觉咱已经聊过了白庙、大悲院、李公祠、桃花寺、如意庵、韦驮庙、稍直口的福寿宮、席厂的妙严宮等等……这么一看,咱可是没少讲天津的寺庙,这篇文章咱继续寺庙这个话题,聊聊天津历史最长的寺庙及其与之相关的地名故事——挂甲寺。
挂甲寺,最初名为“庆国寺”,相传为隋朝末年隋炀帝命人修建,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此说法仅为传言,虽无从可考,但由来已久。
今天的河西区挂甲寺街,就得名于以前的挂甲寺村。《津门保甲图说》中记载,挂甲寺村附近的两个村子叫大孙庄、小孙庄,而大孙庄自然就是挂甲寺村的前身了。我记得河东区以前只有小孙庄地名,没有大孙庄吧?就是这个缘故了。
挂甲寺历史和地名的由来,还是要从《津门保甲图说》中寻找答案。
“河流至大直沽为一大曲道随之而转,其支流穿道过石桥束之,贺家口村在桥左,大孙庄有挂甲寺,津邑刹宇之最古者,相传唐时征辽师旋驻此,明张良相讨日本取道其间,亦矢旋时挂甲,实要地也……”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在描述地理位置,并且也肯定了挂甲寺是天津最古老的庙宇的说法。这里有个问题,今天的挂甲寺在海河以西,而当时的挂甲寺在河东,这和海河的几次裁弯取直有关系,讲狮子林大街地名时简单说过这事,有机会详细再讲一下。
后半段信息量比较大,讲了两件事。一是唐代征东辽,也就是李世民打朝鲜军,打完了班师回朝时,征辽军队在此地修整。
说到这里就牵出来“挂甲寺”地名了,这个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唐初名将尉迟恭(这位就是咱们常见的四门神秦琼、敬德、神荼、郁垒之一的尉迟敬德)和官兵在此修整时,把身上的甲胄脱下来在寺院附近晾晒,因此而得名;另一说是李世民部队在这晾衣服改的名,反正就是这么个事。
回过头再说《保甲图》里“明张良相讨日本取道其间,亦矢旋时挂甲”这句话。
这段历史讲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小日本侵略朝鲜,中国抗日援朝的事,史称“万历抗倭战争”,抗倭游击将军张良相东征日本时经过挂甲寺,发誓说:回头打了胜仗,我也要把盔甲挂在此处。最后明朝政府倒是打赢了,张良相挂没挂甲就不知道了……
到了上世纪,挂甲寺、挂甲寺村和天津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乱七八糟事之后,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地名。今天的挂甲寺是1997年由政府拨款,重建扩建的。
至此,以往挂甲寺时断时续的钟声终于得以延传了……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