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在线网

《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发布时间:2023-01-27 17:05:37作者:准提咒在线网

  26.《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法舫兄,朗禅法师的遗稿我看了一遍,它里头的科目不一致,有时按全书的文义分排,有时又照八品七十事的次序分列,所以你看不懂,尤其是第六品全无科目,第七品也杂乱无章,第八品一即三果一科也缺初二段,我觉着是他的遗宝的关系,不便修改,仅就其有的七十事上加了个“甲”字作符号,其没有的也就不便越祖代庖了。

  我知道你数了“甲”字之后,因为不够七十个,一定还是不明了七十事为何物。我今天闲着无事,先给你开个清单,略解一下,以后有了空,再写个解释给你,你该喜欢吧!

  《现观庄严论》,即是把《般若经》──无论那一会──分作八大段来解释。换句话说,它就是一本《般若经》的科目。八段的名字:一、一切相智──又名一切种智。二、道相智──又叫道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次现观加行──或叫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八、法身。这八段就是全论广开的八品了。若稍为收敛一下,前三品叫性相,次叫彼加行,次彼极顶,次彼次第,次彼边际,后叫异熟,共是六段。若更收一下,前三品是境,次四品加行是因,后一品法身及事业是果,摄为境因果三大段亦可。若把这八段分开,初段中便有十事,二段有十一事,三段九事,四段十一事,五段八事,六段十三事,第七八段各有四事,凑在一齐就是七十件事了。这七十件事,又名叫七十义,八品的八事叫八事,通常说为八事七十义,即是此也。

  第一段的十事者,一、发心,二、教授,三、顺决择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缘,六、所为事,七、铠甲,八、趣入,九、资粮,十、出离。

  第二段中十一事,一、映夺等,二、知声闻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萨见道,五、修道作用,六、胜解修道,七、赞事扬,八、回向修道,九、随喜修道,十、引发修道,十一、最清净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灭,三、非方便遥远,四、正方便邻近,五、所治品,六、对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声闻等见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过失,五、性相,六、顺解脱分,七、顺决择分,八、不退转众,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无上清净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萨的十二种相,二、顶位的十六增长,三、忍位的坚稳,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见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无间定,八、邪执。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三、无性自性渐次现观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异熟刹那加行,二、非异熟刹那加行,三、无二刹那加行,四、无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中四事,一、自性身,二、圆满报身,三、变化身,四、法身,附属着佛的利他事业。

  上来所列的,就是你久欲知道的《现观论》中之八段七十事了。我今天写的高了兴,再略略的解释一下给你看,我知道你看了更是意外的欢喜无疑了。

  我先把般若波罗蜜多,下个定义,由三别法差别所显的究竟智,便是般若波罗蜜多的体相,这个定义,唯限在佛位才有,连地上的般若都简别了。可是若想辩论地上或地前的般若,是不是般若波罗蜜多的话,我觉着话太多,说出来也不容易就会领悟得到,所以暂且放一下,待译本论广释的时候再说吧。

  般若波罗蜜多,就假名方面分别起来,可分三类:一教,二道,三果,般若波罗蜜多,国内通常分为文字般若等,也是就假名而分的。为证大乘道果佛说的究竟言教,便是般若教──《般若经》──之相,如像《大般若经》等。由最殊胜方便智慧二所摄持之菩萨瑜伽,便是道般若波罗蜜多之相,可分大乘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之四。由四别法差别所显的究竟智,便是果般若波罗蜜多之相。四别法者,一所依差别,唯限佛身中才有,二自体差别,体是正智,三行相差别,全无二相,四离障差别,性空如幻。前言三别法者,便是把第二第三合成一个,谓无二之智耳。这便是论文中,“般若波罗蜜”一句的略释了。

  论中又说,“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这便是八品的总颂。

  (一)一切相智者,发心等十法无余现观的究竟智,便是一切相智之相,此分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许多差别,略而不述。界限唯在佛位。

  (二)道相智者,由最殊胜方便智慧二所摄持的大乘圣智,便是道相智之相。此分了知声闻道的道相智,了知独觉道的道相智,及了知大乘道的道相智之三。又分不住生死和不住涅槃之二。例如现观人无我之大乘见道,现证外境空之大乘见道,现证空性之大乘见道,又现证人无我之大乘见道,见道位菩萨身中之大悲心,此五如其次第,即配五道相智。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位皆有。

  (三)一切智者,安住小乘证德种类之圣智,是一切智之相。此分声闻之一切智,独觉之一切智,大乘之一切智之三。依次举例,如现证人无我之声闻见道,现证外境空之独觉见道,现证人无我之大乘见道。界限从见道乃至于佛地。

  (四)圆满现观一切相加行者,能把三智一百七十三种行相,作为作慧之境,得此堪能之菩萨瑜伽,便是满证一切相加行之相。此中共分一百七十三种加行。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不通佛位。

  (五)顶加行者,总修三智超出大乘资粮道之菩萨瑜伽,是顶加行之相,此分加行道之顶加行,见道之顶加行,修道之顶加行,无间──即金刚后心──之顶加行之四。初又分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暖之顶加行,相之顶加行,大乘加行道之暖,三名义同,顶之顶加行,福德增长之顶加行,大乘加行道之顶,三名义同。忍之顶加行,坚稳之顶加行,大乘加行道之忍,三名义同,世第一法之顶加行心,遍住之顶加行,大乘加行道之世第一法,三名义同。加行道顶加行和大乘加行道之顶加行,名有别而义同。见道顶加行和大乘见道地同。修道顶加行和大乘修道义同。无间顶加行和最后心无间道义同。凡是顶加行,则遍是满证一切相加行,然若是满证一切相加行,则不定是顶加行,如大乘资粮道,虽是满证一切相加行,而非顶加行故。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一直到一地最后心。

  (六)渐次加行者,为于三智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三智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是渐次加行之相。此与顶加行有四句料简,一是此而非彼者,如大乘资粮道,是彼而非此者,如十地最后心。俱是者如大乘加行道,俱非者如声闻资粮道。此分六度渐次加行之六,及六随念渐次加行之六,并无性自性之渐次加行,共为十三。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除最后心之以前。

  (七)刹那加行者,能于所作圆满最短之一刹那顷,尽把三智一百七十三相顿现为觉慧之境,得此堪能之菩萨瑜伽,便是刹那加行之相,此分四类,界限唯在十地最后心。

  (八)法身者,由修四加行力所得之究竟果,便是法身之相。界限唯在十地。上来是略释八段略义,下再说说七十事的差别吧。

  论中又说“发心及教授,四种决择分,正行──或能成──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离,是佛遍相智 ”。这便是第一段中十事之总颂了。

  (一)发心者,为利他故缘大菩提与自眷属欲心所相应之大乘入门的最胜第六意识心王,是大乘发心之相。此分与欲相应所生之发心,乃至与法身相应所生之发心,共二十二种。又此分别,如国王之发心,如船师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若就界限,则分胜解行之发心,增上意乐清净之发心,异熟清净之发心,离障之发心。若就假名而分,也可分胜义发心和世俗发心之二。若就发心摄持而分,则可分愿发心和行发心──趣入发心──之二。菩萨律仪中之六度随一修持所摄持之发心,即行菩提心,亦即此之行发心。未得彼摄持之发心,即愿菩提心,亦即此处之愿发心也。界限从大乘资粮道,直通佛位。广释此义,即论中“发心为利他”以下三颂也。

  (二)教授者,开示无错谬能得发心所为事之方便的清净语,便是大乘教授之相。此分正行等十种教授。界限从未入道前乃至佛位,皆容得有。广释此义,即论中“正行及诸谛”等四颂。

  (三)四决择分者,从自因大乘资粮道圆满而生,胜解行地所摄之菩萨瑜伽,即大乘顺决择分相。此分暖等四位。界限唯在加行道。广释此义,即论中“所缘及行相”等十二颂。

  (四)正行所依者,既是自所依法菩萨心之法性,复是大乘正行所依之事,即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之相。此分十三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最后心。论中“通达有六法”等三颂即其广释。

  (五)诸所缘者,大乘正行遣除增益之所依,即是大乘正行所缘之相,此分十一类。论中“所缘一切法”等两颂即是广释。

  (六)所为事者,菩萨为得何事而趣正行,其所得究竟,即是大乘正行所为事之相。分别有三,界限唯在佛地。论中“思有情皆胜”等一颂即广释。

\

  (七)铠甲者,于一一波罗蜜多中,皆摄六六波罗蜜多,如是修持之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是铠甲正行之相。此分三十六种,界限从资粮道乃至十地最后心。论中“彼别别施等”一颂即是广释。

  (八)趣入者,大乘因果诸法如应加行,修所成为主之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是趣入正行之相。此分九事,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乃至十地发心。论中“静虑无色施”等二颂即广释。

  (九)资粮者,由二种广大资粮所摄持,胜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能直生自果大菩提之菩萨瑜伽,即是资粮正行之相。此分十七种,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乃至十地后心。论中“悲及施第六”等二十六颂,即是广释。

  (十)出离者,决定无疑出生一切相智之净地瑜伽,即是出离正行之相。此分八种,界限唯在三清净地。论中“所为及平等”,二颂即是广释也。以上是略说一切相智品中的十事。

  论中又说“令其映蔽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兴随喜,无上作意等,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善巧菩萨,如是说道智”。这便是第二段中十一事的总颂,依次略释。

  (一)作映夺等者,若是能圆满道相智之支分的菩萨瑜伽,即是此处所说的道智支分之相。分别有五,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本论第二品首“调伏诸天故”等一颂即是广释。

  (二)知声闻道者,由发心,回向,通达空性慧二法摄持,为摄受声闻种姓所化机故,所应了知之现观种类,而体是大乘圣智,便是了知声闻道之道相智之相。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论中“道相智理中”等四颂广释。

  (三)知麟喻道者,由上说二法摄持,为摄受独觉之机,所应了知之现观种类的大乘圣智,即是了知独觉道之道相智之相。界限同前。论中“自觉自证故”等五颂即是广释。

  (四)大乘见道者,大乘的谛现观,便是大乘见道之相。此分十六心,界限唯局大乘见道位,论中“谛及谛上忍”等六颂即是广释。

  (五)大乘修道之作用者,证得大乘修道人之身中,由修习大乘修道之力,所得胜利,即是大乘修道作用之相。分别有五。论中“遍息及一切”等一颂即是广释。

  (六)胜解修道者,深信般若是三利随一之出生根源,大乘有漏之随现观,即是胜解修道之相。分别有三,界限从初地乃至十地后心。论中“胜解谓自利”等二颂广释。

  (七)赞美,承事,称扬者,证得大乘修道人之身中,由修习大乘修道之力所得功德,即是大乘修道胜利之相。此分二十七种。界限从初地直通于佛位。论中“般若波罗蜜”等一颂便是广释。

  (八)回向修道者,能转诸善根成大菩提之大乘有漏随现观,即是回向修道之相。分别有十,界限从初地通十地后心。论中“殊胜遍回向”等三颂是其广释。

  (九)随喜修道者,于诸善根修习欢喜之大乘有漏随现观,即是大乘随喜修道之相。分别有二,界限同前。论中“由方便无缘”等一颂广释。

  (十)引发修道者,正能安立究竟证德之大乘无漏修道,即是大乘引发修道之相。分别有五,界限同前。论中“此自体殊胜”等一颂广释。

  (十一)最清净修道者,正能安立究竟断德之大乘无漏修道,是最清净修道之相,分别有四,界限同前。论中“依佛及施等”,等六颂即是广释。上来就是略说道相智品中的十一事了。

  论中又说“智不住诸有,悲不滞寂灭,非方便遥远,方便即非遥,所治能治品,加行及平等,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这便是第三段中九件事的总摄颂,我也依着次第的在每一事上说他几句。你不嫌烦吗?

  (一)不住生死的智者,观待着世俗事能灭除生死边的大乘圣智,便是由智不住生死的道相智之相。例如现证人无我的大乘见道。

  (二)不住涅槃的悲者,观待着世俗事能灭除寂灭边的大乘圣智,便是由悲不寂灭的道相智之相。例如见道位菩萨身中的大悲。本论第三品起首之“非此岸彼岸”,等一颂,即广释上来两事。

  (三)非方便遥远者,舍离了大悲心,并被实执所系缚的圣人的正智,即是所治品一切智的相。此与远果般若的一切智义思相同。界限是从小乘的见道,乃至到他们的无学道。

  (四)方便非远者,具足大悲及通达空性慧之所摄持的小乘证德种类,而是大乘圣智,即是对治品一切智之相。此与近果般若之一切智义思全同。界限是从大乘见道,乃至佛位,一切皆有。论中“彼由攀缘相”,等一颂,即是广释此上二事了。

  (五)所治品者,实执所缚之一切智,是所治品一切智之相。界限从小乘见道乃至其无学道。

  (六)对治品者,菩提心及证空性慧所摄持的大乘证德种类之大乘圣智,是为对治品一切智之相。界限与近果般若之一切智同。论中“色等蕴空性”等五颂,便是广释上来的两段了。

  (七)加行者,于世俗性及胜义性修习对治颠倒邪执之菩萨瑜伽,即是一切智品中所说的菩萨加行之相。此分十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最后心都有。论中“色等无常等”等二颂半,即是广释。

  (八)加行平等性者,于诸法自性,差别,能所相理及境,灭除实执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是一切智品中所说的菩萨加行平等性之相。分别有四,界限同前。论中“色等无骄慢”二句即是广释。

  (九)见道者,此处正说的大乘谛现观,即是此处正说的大乘见道之相。此分十六,界限唯在大乘见道才有。论中“于苦等诸谛”等五颂,便是这一小段的广释。论中还有一个颂,是总结上来三品的,并非此品九事所摄。第三品的九事也算略说过了。

  论中又说“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顺解脱决择,有学不退众,有寂静平等,清净刹无上,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这便是第四大段十一件事的总摄颂,也来逐条略说一下。

  (一)行相者,善取善修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种行相,这样的菩萨瑜伽,便是菩萨身中能修加行之相。广分别有一百七十三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都有。本论第四品起首之“一切智差别”等五颂,即是广释。

  (二)加行者,无论是心是境,及事,道,相三,修习实空永离戏论,止观双运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此品所说的正加行之相。分别有十九。若但就此处所说的算,就有二十种加行。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一直到十地后心皆有。论中“已承事诸佛”等六颂即是广释。但其中之初二颂是说能修般若之人的资格,谓现前有善知识摄受,往昔已曾承事诸佛等,内外二缘悉皆具足之菩萨,乃是真修般若之机耳。

  (三)功德者,证得加行之补特伽罗身中,由修加行之力所得之胜利,即是加行功德之相。分别有十四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菩萨之最后心。论中“摧坏魔力等”等二句,即是广释。

  (四)过失者,若加行生或加行住,而能为障碍,便是加行过失之相。分别有四十六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皆有。论中“过失有四十”等两句广释。

  (五)性相者,能得果般若波罗蜜多之方便,菩萨瑜伽,即是道般若波罗蜜多瑜伽之相。其中广分别,有九十一种。界限同前。论中“由何相当知”等十九颂,即是广释。

  (六)顺解脱分者,此品正所说的一切种智,于自身善巧修学之菩萨法现观,即是此品正说的大乘顺解脱分之相。分别有五,界限唯在大乘资粮道才有。论中“无相善施等”等三颂即广释。

  (七)顺决择分者,此品正所说主要由方便分所显的菩萨之义现观,便是此品正说的大乘顺决择分之相。分别有四,界限唯在大乘加行道才有。论中“此暖等所缘”等三颂,即是广释。

  (八)有学不退众者,遣除色等上之实执现行等相,证得此诸相随一之菩萨瑜伽,即是有学不退转僧之相。分别有三,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乃至十地。论中“从顺决择分”等二十二颂,即是广释,此不退僧之行相也。

  (九)有寂静平等者,由已摧伏粗相之功用,堵绝实执现起之机会的净地瑜伽,即是三有寂静平等加行之相。界限唯在三净地乃有。论中“诸法同梦故”等一颂,即广释此义。

  (十)无上净刹者,自己当来成佛之殊胜国土,现前净修之净地──即第八九十三地──瑜伽,即是清净刹土加行之相。分别有二,界限同前。论中“有情世如是”等一颂,即广释也。

  (十一)善巧方便者,由已摧伏粗相功用,事业任运之净地瑜伽,即是善巧方便加行之相。分别有十,界与前同。论中“境及此加行”等两颂,即是广释。上来把第四段中的十一件事,也算略略地交代了。

  论中又说“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并诸邪执着,是为顶现观”。这便是第五段中八件事情的总摄颂,兹当照例的解释他一下。

  (一)相者,获得顶加行的十二种相,随便证得一种的大乘之初顺决择分,即是暖位顶加行之相。本论第五品起首之“梦亦于诸法”等一颂,广释此义。(二)增长者,已得福德十六增长之随一增长的大乘第二顺决择分,即是顶位顶加行之相。论中“尽赡部有情”等一颂广释。(三)坚稳者,已得三智随顺,于利他事更不破坏之大乘第三顺决择分,即坚稳顶加行之相。论中“由三智诸法”等一颂广释。(四)心遍住者,已得成熟发生见道功德之三摩地,心遍住无边之大乘第四顺决择分,即是心遍安住顶加行之相。论中“四洲及小千”等一颂,即其广释。(五)见道者,安住对治见所断分别之种类,大乘之谛现观,即见道顶加行之相。论中“趣入及退还”等十九颂广释见道之所治品等。(六)修道者,安住对治修所断分别之种类,大乘之随现观即是大乘修道之顶加行相。论中“灭等九等至”等十三颂广释。(七)无间定者,总修三智,超出大乘资粮道之菩萨瑜伽,正为所知障之能对治,即是无间顶加行之相。论中“三千生声闻”等三颂广释。(八)邪执者,于一法上妄执二谛不可共有之心或种子,即是此处所说应除遣的邪执之相。论中“所缘成及彼”等三颂广释。此等之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乃至十地最后心皆有。上来是略说第五品八事之义。

  论又说“渐次有十三”。这便是第六段中十三事之总摄颂。也当拆散了说。(一)由布施修持之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之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布施渐次加行之染。如是推而言之,(二)由戒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三)由忍修持所摄……(四)由精进修持所摄……。(五)由静虑修持所摄……。(六)由般若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如上说。(七)由念佛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渐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念佛渐次加行之相。(八)由念法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九)由念僧修持所摄……。(十)由念戒……。(十一)由念天……。(十二)由念舍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渐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念舍渐次加行之相。中间略者一切例推。(十三)由能现证一切法实性空之堪能,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无性自性渐次加行之相。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唯除十地最后心一刹那之前,一切皆有。论中“从施乃至慧”等一颂广释其义。第六品十三事仅此一颂而已。

  论中又说“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这便是第七段中的四事了,兹亦挨次的解释一下。

  (一)若于作事最短之一刹那顷,现证一种无漏异熟法时,与此同类之余一切法皆能现证,由此功能正对治所知障者,即是无漏异熟刹那加行之相。(二)又于彼一刹那,现证一种无漏非异熟法时,与此同类之余一切法悉能现证,即此功能正治所知障,即是无漏非异熟刹那加行之相。(三)由能现证补特伽罗无我故,正对治所知障,即是无二刹那加行之相。(四)由现证一切法空故,而正对治所知障,即是无相刹那加行之相。界限唯十地菩萨最后心位才有。论中“施等一一法”等五颂,广释此刹那加行之相也。

  论又云“自性及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这便是第八大段中四事的总摄颂,也当略为解说几句。

  (一)自性身者,具足二种清净之无为身,即是自性身之相。此分本性清净之自性修,和离垢清净之自性身之二。佛陀身中之内心法性,即初者之相。断障之断德,即第二之相。界限唯佛地才有。本论第八品起首之“能仁自性身”,等十一颂广释。(二)具足五种决定之究竟色身,即是报身之相。五决定者,一处决定,唯住色究竟天。二身决定,定有相好庄严。三眷属决定,皆是圣位菩萨。四法决定,专说大乘正法。五时决定,乃至生死未空,而作饶益有情事。论中“相有三十二”等二十一颂广释。(三)化身者,非具足五种决定之究竟色身,即化身之相。此分巧变化身,生变化身,胜变化身之三。论中“乃至有三有”等八颂广释化身及事业。(四)法身者观待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所立之究竟见智,即是智慧法身之相。此分通达如所有性之智法身,和通达尽所有性之智法身之二。此等之界限,唯于佛地才有。以上便是略说第八大段中的四事了。

  舫兄,我整整地写了一天,才把八品七十事的略义说了这一点滴。你虽不能全懂,想必也能略略地得一点概念吧。我再把《现观庄严论》的颂文给你开个清单:

  第一品有七十三个颂,第一颂是归敬,次二颂是造论之所为。这三颂就算全论的帽子吧。第四五两颂,便是我上文引过的八品总颂。自第六颂以下有十三颂,便是上文所引的七十事的总颂。自第九颂以后,乃至到七十三颂完,便是详细解说初品十事之文了。第二品中有三十一颂,即是解释十一事之文,上来已详为分开。第三品有十六颂,前十五颂是依次解说一切智中九件事的,末了一颂略结上来三品之义的。第四品有七十三颂。第五品有四十二颂。第六品一颂。皆如上文分别讫。第七品有五颂,其中前二颂说一事,次三颂各说一事。第八品有四十颂,前十一颂释自性身,次之二十一颂释圆满报身,后之八颂释化身及事业。其智慧法身亦即附属而说,并无专释之颂也。在第八品完后,又有两颂,是将八品或收为六,或收为三,观待前八品之全论视之,也就是一个附属品的结束罢了。

  本论文义,你要想完全了解,除非是我有了空闲,把他翻出来,并翻一种眉目清晰的解释出来──甘孜札迦大师的解释最精要而最适宜──,你才能够完全了解的,但是不能着急,我的瞌睡来了,眼睛睁不开了,以后再慢慢地工作吧!第四期《海潮音》的稿子,也就借此搪塞了。

  1937年2月5日,写在缙云山世苑汉藏院翻译处(原载《海潮音》1937年第十八卷第四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