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法大意?佛法大意就是将佛教的思想体系进行较扼要的说明。今天,我根据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切实需要,并针对我们人生的一些关键问题,讲一讲佛法大意。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我们的道德,即佛教的戒学。
二、学习佛法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即佛教的定学。
三、学习佛法以开发我们的智慧,即佛教的慧学。
四、学习佛法以提升人格、成就佛果,即根据佛法的戒、定、慧三学进行实践、修行。
增进道德是佛教的戒学。戒就是“止恶行善”,它包括两个方面:好的事情去做--行善;不好的事情不去做--止恶。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均以五戒为基础。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据佛教这五条戒律去修行,去增进道德,那么,我们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一个模范成员。
(一)不杀生
五戒的第一条是不杀生。所谓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故意断人命,其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不是昆虫等等。有信徒问:“走路踩死了蚂蚁怎么办?”“蚊子咬我能不能打?”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佛教戒律的中心思想是针对人的,首先以慈悲心来对待人,再进一步扩展到爱护一切动物。严格地讲,只有证到三果以上的人才能真正完全做到不杀生。如果我们把不杀生这个概念无限地引申,那我们每个人连吃饭、走路都有可能犯杀戒。所以我们理解佛教一定要以人为中心,佛教是人本主义的。
(二)不偷盗
第二条不偷盗。很多人觉得这条戒比较好守,因为大家都希望做一个廉洁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对他人东西秋毫不犯的人。只要我们没有贪心,这条戒还是易守的。但是,如果把它进一步引申的话,还包括不占公家集体的小便宜。很明显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去偷、去拿,不会不予而取;而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们往往不以为然,如随便使用公家的纸、笔,到邮局寄书时夹寄信件等等,这在佛教里是不允许的。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生前是一位严格持戒的大法师。他是书法家,很多人寄宣纸请他写字,他总是把写好的字与剩下的纸一起寄还给人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认真,他说我不能随便要人家的东西,我写完字,无论剩一张或是半张纸,都应该物归原主,否则就犯了盗戒。弘一大师的言行真正体现了这条戒律的精神。
(三)不邪淫
第三条不邪淫。这主要针对在家信徒讲的,出家人则是完全不淫的,也就是说,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不邪淫是指不能有夫妻以外的关系,并且正当的夫妻生活在时间和地点上亦有一定的规定。
(四)不妄语
第四条不妄语。在佛制戒的原意上,是指大妄语,即在修行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收获,没有证到什么果位,或者是你本来没有看到佛、菩萨,没有看到光明,但在别人面前夸口,说证到了,看到了,这就犯了妄语戒。
将这条戒引申到具体的生活中来,它包括四个方面:不妄言--不说谎话;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绮语--不说挑逗性的花言巧语。无论是在家的信徒还是出家的信徒,都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犯妄语戒。这条戒是最难守的,但守这条戒是最重要的。我们有时会随口出言伤人,造成人际关系不和,影响团结,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所以佛制这条戒很有现实意义,每个佛弟子都要严格遵守。
(五)不饮酒
第五条不饮酒。前面四条戒叫根本戒,也叫性戒,不管佛是否制戒,犯了这四条根本戒,就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它本性就是恶,就是错误的,所以说是性戒。第五条戒则是遮戒,对不受戒的人而言,他喝点酒不算犯罪,国家既然卖酒,老百姓就可以喝酒,只要不酗酒肇事,法律则不会追究责任。所以不饮酒戒是遮戒。
对于佛教徒来说,守这条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饮酒过量会使人丧失理智,从而做出违犯道德、败坏人格的事情。佛制定这条戒时,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信徒受了前面四条戒,由于当时还没有制不饮酒戒,他就喝了酒,结果失去理智,从偷人家的东西开始,一连串地犯了他所持的四条戒。为此,佛制这条戒,要求信徒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完美起来。
净化心灵是佛教的定学,因时间关系不能展开来讲。这次报恩法会是以念阿弥陀佛为主,但也有在念佛当中参禅的,我就以念佛和参禅来说明如何净化我们的心灵。
有不少人认为,念佛是迷信的活动,参禅是神秘的活动。我觉得这样来下评语很不恰当,因为他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
我们每个人的心,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分裂的、向外驰求的状态,妄想生生灭灭,一念接一念,千头万绪。我们的思想这样混乱,妄念这么多,心灵怎么能够净化呢?
一个人的心灵要得到净化,首先应从安祥、安定做起。这种安详的心态,并不是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念佛与参禅就是很好的方法。现在有很多人练气功,气功也有一些与念佛、参禅相通之处。在座的诸位对于理解念佛、参禅能够促进我们心灵的净化是有一定基础的。我们如果心安定不下来,妄念纷飞,想要净化心灵是不可能的。要熄灭或者转化这个妄心,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与参禅。
念佛就是把我们千头万绪的心集中到一点上,使思想集中,使心态纷乱变为安定。在座的很多人,从28号到现在,一直坚持了4天,从早上4:30起床到晚上10点睡觉,每天都是念佛、打坐、吃饭、念经、扫地、拔草,吃得差、睡得少,但大家身心都非常健康,感到愉快、充实和满足,没来临济寺以前的种种牵挂与烦恼逐步在减少。从而可以证明,念佛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那么,念佛怎么个念法呢?像现在这样大家集中在一起来修持有很多好处,可以互相警策,共同努力。当我们每个人自己念佛时,应注意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要专心致志地想着这个佛号,听着这个佛号,把全身心都投入当下这念佛号中去,心灵就自然地得到安祥和净化,并且要把这全身心都投入佛号的心理状态,一念接一念地沿续下去,不让它有间隔,一有间隔,马上就提醒自己,继续地投入。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这样来修行,这样来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烦恼、多少妄想,通过一定时间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灵逐步逐步便能得到净化。古德有个比喻:我们这个妄念纷飞的心就像一盆浊水,念佛的佛号就像能澄清浊水的一颗明珠,将明珠投入浊水之中,浊水就会慢慢地变成了清水,山河大地从而在清水中映现出来。
参禅也是如此,参禅与念佛在佛教修持上来看其目的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学习过祖师的语录,就知道历代祖师几乎都把参禅与念佛结合在一起,包括六祖在内,他虽然没有教人念阿弥陀佛,但他要人念“般若波罗蜜”,念大智慧,这和念佛没有本质区别。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这种方法本身也是一个妄想,不过是以一种妄想来制服、清除另一种妄念而已。参禅和念佛号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用一念制止万念。用专于一境代替千头万绪的妄想。古代还有一个比喻:念佛、参禅象一块敲门的瓦片,我们这扇门关上了,捡起瓦片敲一敲,门开了后,进门时就会丢掉这块瓦片。如果进了门还握着瓦片,那就是妄上加妄。由此来看,没有参禅、念佛这一念,就不能达到正念,就不可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佛法就是要我们根据一定的修持方法,来逐步实现心灵的净化。
开发智慧是佛教的慧学。用佛教原意来讲,开发智慧就是开悟。通过念佛与参禅的修持以达到开悟。怎样开悟呢?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说,即怎么样来认识世界,这也就是佛教的认识论。佛教的认识论包括缘起论和因果论,离开了缘起和因果,就无法开发智慧。
什么叫缘起呢?缘起就是从缘生起,即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众多条件(缘)的聚合。万事万物,包括山河大地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藉由一定的条件才得以产生的。比如说今天的法会,它的缘起如果从时间方面来追溯的话,最远可追溯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没有释迦牟尼的佛法,就没有今天的临济寺。如果近一点来追溯,则可追到义玄禅师那个时候,没有义玄禅师开创临济宗,我们今天就不可能有这个法会。再近一点,如果没有日本临济宗、黄檗宗在近二、三十年来坚持要修复临济寺,也不会有今天的法会。这些都还是远缘、次要的缘,最重要的缘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没有这个政策,临济寺不可能恢复,今天的法会也不可能实现。当然,还有其他的缘。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由因缘而生。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个实际存在,是由许多条件组成的,把所有的条件一分再分,事情的本质就是“空”。空的涵义有两点:一是事物是变化的;二是事物是可分的。所以“空”不是没有。因为是变化运动、可一分再分的,事物才能进步和发展。明白了“空”以后,就不再执著于任何一件事,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佛教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哲学的认识论上是一次大的变革。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智慧就会无坚不摧。认识了缘起,才是有智慧。
开发智慧还体现在明因果方面。因果与缘起是不可分割的,因果是缘起法的一部分。缘起法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因果关系。我刚才举这个法会的例子,正是一重一重地说明因果关系,一直发展到现在,因果运动的关系一直没有停止。这是从纵向方面说明缘起,即从时间方面说明缘起。缘起在时间上是因果相续,从空间上看则是彼此相依的。佛经上有个比喻说:一根芦苇是独立不住的,但如果把三根芦苇绑在一起的话,它就立住了。这三根芦苇中如果有一根倒下,其他两根必然也会倒下。这说明了缘起法中彼此相依的关系。整个佛法无非是一个缘起。《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明白了缘起法,就明白了佛法,就得到了佛的知见,就是智慧的开发。这是讲的第三个方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以上三个方面做到,道德增进了,心灵净化了,智慧开发了,我们将是一个非常圆满高尚、没有缺陷的人。
提升人格从佛教来讲就是要证得果位。果位,佛教里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当生、在我们这一辈子就要得到一个结果。我们学佛如果一点结果都没有,那佛教的修行不就成了一种很渺茫的、得不到任何结果的行为了吗?所以佛陀提倡的是现证涅般木。
在提升人格方面,我们可以引述太虚大师的四句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敬仰、效法释迦牟尼佛,将其教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一点一滴地融化于做人做事中,按照佛教的道理,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心灵净化的人、充满智慧的人,那么在人格完美的同时即成就了佛果。从佛教的立场和角度看,这样的人生是最现实的。所以,提升人格,证得佛果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我想,只要能够按照增进道德、净化心灵、开发智慧这条路走下去,我们自然会成为完美的人,我们的人格自然就会提升。虽然我们并没有成为圣人,更不要说是缘觉,是菩萨,但这种精神、这种道德品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圣人的精神、缘觉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像这样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完成佛果,达到最圆满的境界。
1990年8月讲于正定临济禅寺盂兰盆节报恩法会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