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是一种美德。儒家讲:“谦谦君子,必以自卑。”如果做人能从谦下做起,很容易进步。佛陀在因地里行菩萨道时,也多为众生示现谦下礼让行。
久远以前,在一座茂密的森林中栖息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四动物和睦相处,远离争论,欢乐祥和,安稳度日。
一天,大家商量说:“我们应恭敬最年长者。”经讨论,四动物一致认为应以烈卓达树作为参照,确定彼此间长幼顺序。羊角鸟建议说:“大家都来谈谈各自小时候所见到的树的身量吧!”
大象首先发言:“我们年幼时见到此树,它有与我现在身体同等的高度。”
猴子紧接着发言:“当我小时候与猴群看见这棵树时,它有我现在身体同等高度。”
听完这二位所说,大家一致公认道:“象与猴子比较,当属猴子年岁较长。”
山兔则接过话说:“我小时候,这棵树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这两片叶子上的露水。”
于是大家又评议说:“与前二位比较,山兔应算年龄较老。”
羊角鸟最后说:“这棵树,你们幼时都见过。
而我以前只吃过这棵树的种子,在此地撒下不净粪后,种子才能破土而出,日益长大。”其余三位伙伴一致说道:“我们当中属你年岁最长,大家理应对你恭敬承事。”
说完,猴子首先对山兔、羊角鸟礼敬一番,山兔则对羊角鸟恭敬顶礼,而大象则对其余同伴皆恭敬承事。自此之后,四动物间无论日常起居或行走外出,均按长幼顺序次第相偕。
故事中的羊角鸟便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而山兔则为后来的舍利子比丘。猴子为后来的目犍连比丘,大象则为后来的阿难比丘。
在修学佛法上,我们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这正是在强调为人处事当中,首先要学会恭敬和谦让。然而,真正去做却不是那么简单,需要久久地练习。因为无始劫来,我们习惯了我慢贡高,所以想一下子“低下来”很不容易。
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和别人相处时,凡事是不是退让了一步?就是说涉及到利益的事情,能不能让给别人?遇到吃苦的事情,自己能不能勇敢地承当?做事当中,是不是真正生起了平等心?我们要能够懂得,真正的学佛不是说学上几部经、几套理论就能够成佛的。真正的学佛,就是要一点一滴地改造自己的身口意。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