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在线网

历代祖师:关于自力,佛力,散心,一心,伏烦恼,伏惑的开示汇总

发布时间:2024-06-26 05:00:38作者:准提咒在线网
历代祖师:关于自力,佛力,散心,一心,伏烦恼,伏惑的开示汇总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印光祖师、嘉祥法师:自力、佛力、清净心、伏烦恼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云:“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印光祖师、幽溪大师:念佛进入观行位能感净土现前

印光祖师: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

幽溪大师:念佛进入圆伏五住观行位境界,能感净土现前。原文见下

“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

幽溪大师:自力与佛力

1、是则虽由慈光外摄。而又全凭念力至心。

2、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知礼大师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念佛只需落实名字位十念相续清净心即可。伏惑为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

智者大师开示说: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已经暂伏烦恼,原文见下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藕益祖师及《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

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盖约钝根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若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

黄念祖居士谈:自力与佛力

更重要的是临命终时。所以“一向专念,信愿持名”,在前头这“信”和“愿”都提过了,实际就暗摄在念佛里头了。知道一向专念的人,他就是从信愿出发的吗!那么这样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往生,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在念佛的时候),这时你的身体的“四大”(地、火、水、风)分离,非常痛苦,心力极微弱。而这时你要是能念佛的话,这可不是你平常锻炼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以为我要锻炼到这一步才成,这个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愿才是你能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佛来接引,也就是我常说的一个比方:你上这个大学是500分考取,我上那个学校200分考取,这个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极乐世界这个学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后没有降级,没有留班,各个是爱因斯坦水平的毕业生,所以最终都要成佛的。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学校。尽管如此,可你这200分还得要的吗!所以你要达到佛这个愿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愿哪!你愿意往生,你在愿里头,而且你还肯念佛,并且一向是如此。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一向如此,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就和许多大菩萨,许多圣众以及与你有缘的往生者都来接引你,这是很多人都证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头过去已经往生了的人,跟着佛一块来接了,大家来到将要临终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一种是鸠摩罗什译的;一种是玄奘大师译的。这两句话是在玄奘法师的译本里头有的。

对于已有的《阿弥陀经》,玄奘老法师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这都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大德时间都是很宝贵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大家都愿意念,都愿意念这个秦译本。而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他翻译准确、翻译的好,可是没谁肯念,因为念起来绕口。但是他还是要翻译,重要的是这里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来庇护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乱。这个“令”字的份量很重,叫临终人的心不乱,使得他不乱。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让亡者也进入到另一种“三昧”中。亡者此时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号了!所以,这个是靠什么?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是不够的。他力就是弥陀的愿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他的愿力特别殊胜。你一定要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条件符合了,在你最后的时候,佛和圣众就现在你眼前。这是佛的力量。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别的经上说的,在《大经解》上都有。

净土十疑论(节录)智者大师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藕益祖师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

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

佛也。”

印光祖师: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

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

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历代祖师对散心、一心的定义差距很大,佛教徒若不明此事,则会感觉祖师开示处处相互矛盾。祖师开示见下:

历代祖师对散心、一心的定义差距很大,佛教徒若不明此事,则会感觉祖师开示处处相互矛盾。祖师开示见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开示:生灭类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原文见下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师亲自印证的《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成事定但亦为定所摄之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藕益祖师开示:贪嗔痴念犹自现起,便不为真念佛。原文见下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天台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天台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佛经疏钞》开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一,三辈者。如大本谓:

(1)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兴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

(2)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心。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

(3)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

二,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

(1)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

(2)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

(3)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

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憨山大师: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幽溪大师: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虽是佛乘缘种。亦非往生正因。

莲池大师开示: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怀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如果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但圣贤都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