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终是对生命的真正解放
◎文/吴瑾
人的生命,是宇宙间奇妙而宏大的交响曲,死亡,则是生命交响不可或缺的华丽乐章。佛法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佛陀指示我们,人身的难得,纵然亿万年都未必有这样的良机。
要指出的一点是,对于生命的礼赞,并非是贪恋生命。佛陀指示生命之难得的含义在于,我们能够拥有人身与生命,是非常有利于今世修行的,是修行的载体。就像生命如舟,涅寂静是彼岸。我们应该爱惜舟楫,因为这是我们前行的工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贪恋舟楫。因为当我们到达彼岸之后,舟楫就不再有用。
本文将回顾人类对于生命善终的各种认识。借此,我们能够真正体会佛陀最为广阔的慈悲与无上的智慧,并反省自己的生命观,修筑起通往善终的大道通途。
古埃及人的死亡观
古埃及人深信生与死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界限。他们坚信灵魂可以复活,而肉体可以不朽。同时,棺木和墓穴乃是死者亡灵的安居之地,也是将来复活发生的地方。因此,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只要是能够按照良好的方法制作木乃伊,并且坟墓不受干扰,如果有钱的话,再多多放置殉葬品,就是很好的善终了。
因此古埃及人最担心的是坟墓或者木乃伊受到破坏,这样,就不是善终了。因此他们在墓地里刻下了类似这样的铭文,以示警告:谁要是弄坏了我坟墓中的一石一砖,我定要像拎一只鸟儿一样抓住他的脖子,让他感到极其恐惧,而且我要让这件事人鬼皆知。还有一些坟墓的铭文是这样的:喂,你们这些踏进坟墓的世人,如果想让国王赏赐你们,如果想在神的面前成为‘伊马库’(光荣的人),那么,不要不干不净地进入我的坟墓。看了这些话,谁要是还不干不净地进入,我将让神给予审判,我将……砸死他在世的家人,砸碎他的家。
不仅如此,古埃及人认为,死者与生者之间仍然可以保持密切的交流。死亡并不会妨碍这种交流。孟斐斯地区一个祭司死后,他妻子和女仆住在一起。因为没有帮手,她独自支撑起家庭生活,女仆又经常生病
,她因此痛苦不堪。于是她在一个粗糙的红色陶碗上给丈夫写了一封抱怨信:你想要咱家冷冷清清吗?你再不帮忙,这个家就完了……你能为她驱邪吗?把害她的神灵驱走吧,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有活路!……为她驱邪吧,现在就做!基督教的善终观
基督教认为,上帝不是要让人死的,上帝恰恰是要让人成为不死的。反倒是人选择死,而且不相信上帝会给人永生,所以人才会死去。旧约创世记描述,在原初的创造计划中,上帝是要人永远活着的;死这个事件原本不应该发生在人的生命中。死的产生,是一个违背创造计划的人为事件,是一个不自然的现象。
至于人之所以会死,旧约里说: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罪的工价乃是死,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因此,死不是从上帝而来,而是从人而来,是从人的罪而来。
虽然上帝原初的计划遭到人的破坏,但上帝还是希望人能活在永生之中。既然人是因为有罪而必须死,因此上帝必须解决人有罪的问题。上帝的解决办法乃是透过耶稣基督的死来代替及除去世人的罪。所以 旧约说: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因此,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的目的,正是要解决人会有死亡的问题,耶稣的死正是为了对抗死亡,使人获得永生。
因此,对于基督徒来说,善终意味着对耶稣基督的坚定信仰,临终时有牧师在侧,真诚悔罪,以求得神的赦免,于是即可在天堂获得永生。
中国古人的鬼神观
在甲骨文里,鬼就是一个人的形象。因为中国古人认为鬼和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鬼的形象还分男女、老幼的差异。一个老年人死去,鬼也是老年的,一个小孩子死去,鬼也是小孩子。
《说文》里说:人所归为鬼。这是音训。段玉裁注: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以归训鬼,也是寄托了活人的一种希望。希望在呼喊鬼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催促它的魂魄归去。
远古时,人们视死者如生。据清人段玉裁考证《郊特牲》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祭义》曰:‘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说明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形体和魄归入地下而魂气并未消失,它们归去了天上的另一个地方。
远古中国人认为鬼有巨大莫测的能力,能够预测未来,甚至决定战争胜负。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向鬼做一番祷告,请求给予启示,指点迷津。这就发展起来巫术和占卜。
当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以及官方的意识形态之后,对鬼的认识、崇拜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并且让位于更加庄重和程序化的祖先崇拜。对于一个儒家子弟来说,最大的善终莫过于对家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临终之时,子孙满堂。
大约从北宋王朝开始,中国人的生命观开始逐渐向这个方向强化。对于由严格的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国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家族延续的有力链条,扩展开来,就是国家延续的有力一环。中国人深信他们带着对家族和国家的某种使命而来,当这些使命完成之后,就可以完全沉睡,享受子孙的祭祀,直到永远。
总的来说,这种观点比较模糊,大而化之。从孔子开始就对死亡问题采取了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即未知生,焉知死,并且对鬼神——敬而远之。中国人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采取了这样的务实的态度,所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唯物论者的死亡观
唯物论也有漫长的历史。在20世纪,由于唯物论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制造了人类财富增长的奇迹,因此从意识形态上,唯物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唯物论者认为,生命并非是奇迹,而是物质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的生命本身是由可以解释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集合,人的身体是有机物质的组合。而人的精神现象,是大脑物质运动的结果。
同样,当人死亡的时候,身体就像一部机器,由于长年损耗,无法继续运转,因而器官衰竭,心跳停止,导致大脑缺氧,脑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人体变成一堆由骨头、肌肉、血液和毛发组成的废物。这些废物如同其他有机质一样,会进入大自然的循环。而精神意识,则和身体一样,彻底消失,永远不会再来。因此,死亡就意味着永久结束。
对于唯物论者来说,善终的主要含义,基本上集中在延长生命和消除痛苦这两个点上。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两点上,医学的持续发展,确实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人类的平均寿命持续增长,消除痛苦的药物也陆续被发明出来。
但是,唯物论观点最大也是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它过于高估了人的理性。因为那些凡是人的肉眼无法看见、仪器无法探测的世界,唯物论是完全不予承认的。它让生命成为一个断层。在这种情况下,唯物论激发人的恶念,几乎是必然的后果。
同样,在善终观点上,唯物论也只能强调,尽可能减轻临终者生理上的痛苦,引导临终者接受死是必然的,而死去万事皆空这样一个悲惨而残酷的事实,丝毫不顾忌这种引导给临终者带来的最深层的绝望感。
佛法怎么认识生命历程
佛陀开宗立教之初,初衷便是救拔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佛陀本人,也正是通过对生老病死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由此开启了大智慧之门。可以说,在所有的宗教里,佛陀教育是最关注死亡现象的,也是最正视死亡现象的。
不知道缘起,便不知佛法。需知缘起两个字,乃是佛法最最根基的所在。而生命,作为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一,也必将遵循缘起律。
什么是缘起律?《杂阿含经》卷12说得很清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佛经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存在永远不变的事物的。包括我们的生命、身体以及我们所见到、听到、嗅到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亲人、朋友、仇敌等等一切关系,都是因为某种缘故而生,也必将因为某个缘故而灭失。因此,死亡是一种最自然不过的现象,是构成生命的重要部分。
万事万物都有缘起。生命的缘起就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其中色蕴是生命的身体构成,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种。受、想、行、识四蕴构建成为众生的精神活动。生命则在五蕴聚散离合中诞生或者消亡。
然后,佛陀进一步解释,生命又可以细微地分解为十二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即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也是十分微妙复杂,充分解释了众生生老病死的详细过程。并且断言,十二因缘之首的无明,乃是流转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
众生因为无明,进而起惑造业,生命便会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众生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均是造业。业具有相当的力量,业力引发的因果关系必然层次清晰,如同锁链,一环扣一环,所谓因果决定不杂乱。
佛陀的死亡观
佛陀以十分冷峻的清醒,洞察并揭示了死亡的真相,就是:众生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死亡之中。死亡的跨度既可以是瞬间的,也可以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因为一切色心有为诸法,分分秒秒都在不断生灭变化之中,在外相上显现为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无一刻停顿。并不是定要一期业尽、舍报寿终才名生死,是故佛法把这种生死称为刹那生死。现代医学所谓细胞的新陈代谢就是如此。
除了刹那生死之外,还有一期生死和长期生死。长期生死中包含了无数的一期生死,一期生死中又包含了无量的刹那生死。佛教认为死亡现象充塞了生命旅程的每个角落,每个瞬间,只是我们因为无明难以洞察而已。
对于死亡过程,佛经也有详尽的论述。佛教认为寿、暖、识是维持生命的三个互相依存的必要条件。寿为生命存活期限,由先前所作业力决定。暖是生命热量,表现为体温。识即识蕴。三者解体,即为死。佛教认为死分为渐、顿两种。顿死者,是意识、身根忽然总灭,意识与生命活动在刹那间中断;渐死是说死亡是渐变的一个过程。死亡发生时,先是寿断,然后是暖和识渐渐消失。暖消失意味着四大构成要素的逐步分解,人体从局部到整体逐渐丧失生物活性,体温逐渐降低,身体变得僵直。随着六根的坏灭,意识也逐渐消失,最后身心离开的一刹那即为死有阶段,标志着生死的分界。
最后的死亡时刻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佛教认为临终一念亦称最后识,能决定人的未来去处。《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说: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以此二缘,生分之中识心初起,或生地狱,或生畜生……
佛陀指导我们的善终之路
佛陀曾经专门就死亡方式的问题给予弟子教诲,将死亡方式详细分类,这就是《十二品生死经》。对于当年追随佛陀、成就正果的弟子们,都能得到极为殊胜、圆满的死亡方式。比如阿罗汉——无余死,断烦恼,永脱轮回苦楚;比如须陀洹——学度死,不再堕恶道,往返天人七次,必定证得阿罗汉果。
但对于沉沦在六道之中,被无明困扰的凡夫俗子,就有可能会遭遇各种不幸的死亡方式。比如悔死、横死、缚着死、烧烂死、饥渴死等。这些死亡方式,都可以在临床医学上得到准确的验证。
为了避免这些不幸,佛陀以无上的慈悲,开显净土法门,给我们提供了最稳妥的善终之路,那就是往生净土。净土世界是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大愿经多劫累积功德而建成的国土,为不可思议的奇妙乐土。净土世界是生活富足、安宁、快乐的理想国。环境优美,人们没有苦痛烦恼,享受所能想象到的所有清净安乐,无不美满。且众生不再退转轮回,成为候补佛,往生净土就意味着取得成佛的保证。
因此对于佛子而言,能够坚信净土,临终之时虽然或许有些病痛的困扰,但心思宁静,得到阿弥陀佛无上愿力的加持,能够将死亡之路走得十分坦荡,十分欣悦,这是真正的善终。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正的善终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在话剧《哈姆雷特》里的这句经典台词,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世人。怎么认识人生价值的关键,就在于怎么认识死亡。铃木大拙就曾说过:探究死的意义,其实就是探究生的意义。
如果你认为生命只此一次,死亡之后,即归于彻底的空虚,人即陷入既无快乐,也无痛苦的无限黑暗。那么,你必然会贪恋生命,因为过度地、无条件地贪恋生命,就必然会导致无视因果,纵情作乐甚至达到作恶的境地,所谓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假如你认为生命仅仅是被肉体束缚的神识,此生仅仅是漫长而近乎无限的轮回之路的一个阶段,而此生的艰苦修行必然能够让你走进一个更加光明、更加完美、更加满足的世界。那么,你就会豁然开朗,进而认识到,死亡绝对不是一次对生命的沉重打击,而恰恰是一次真正的、彻底的、完美的解放。
所以,在《正法念处经》中,佛陀开示道:
一切有情皆由贪痴网之所系缚,流转生死,是故应当厌离生死,勿生贪著。此生死者,甚为苦恼,久受坚牢,痛苦难忍,老死忧悲,苦恼愁毒。一切有生,必当堕落,归破坏门。于生死中,无有少常。
经书指出,生命具有十分坚固的外壳,如同牢笼监狱,困顿其中,饱受老死忧悲的折磨。又如同由贪痴构造的罗网,众生如同不幸被困其中的飞鸟,在生死之间流转不休。假如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如同死刑犯逃脱监狱,飞鸟挣脱牢笼,飞翔于涅寂静的高空,自由自在。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善终,何来贪生怕死的忧惧之心呢?印光大师在劝人谋图善终这件事上,强调了不去计较四个字,可谓入木三分,透彻之极。我们之所以对生生死死,念念难忘,就是因为心里存了计较两个字。
在本文的最后,以重温印光大师的开示,作为我们生命即将沉沦于死亡黑暗之时的明灯: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矣。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