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著译者:唐般若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收於《大正藏》第三册,共八卷,唐.般若译。本经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為弥勒文殊等诸大菩萨开示如何修持达至成佛,為成佛须放弃俗世生活,住阿兰若,从观心地、灭烦恼,而成就佛道。本经的四恩思想在中国驰名,但本经并不只述说道德四恩,也含有甚深的教理,及修道生活上的主张。除教示在无人之静处,持戒及修十度,最主要是从禪定观心成就佛道,这就是本经所以名為《心地观经》的原因。本经共十三品,从人天的世间法到二乘厌身的出世间法,接著说明大乘六度行,归结到佛乘的境行果,逐渐依次循序的引发行者由浅入深的途径,教理丰富,包容广博。
本经名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因為经名带有「本生」二字,在《大正藏》被归入本缘部,但本经仅在序品大略提一下,非谈本生故事,其主要的思想是以心為主导。為当知一切诸法皆从心地而生,皆从心地而起。在本经〈观心品〉说︰「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譬如万物皆从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於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成佛果是此心,迷於生死苦海也是此心。若善观於心,即了达世出世间一切因果邪正;能了达世出世间一切因果邪正,即了知诸法法相;若了知诸法法相,即能依如实了解而修集福智,乃至证得究竟之涅槃,所以依此义说心地观。「心地观」就是本经之宗旨,亦是观大乘之境,修大乘之行,乃至证大乘之果。也是释迦牟尼佛本生诸事之说明。
关於本经的成立年代,根据序文所载,原典為唐高宗时师子国所献。若此记载可信,则其製作年代应是在西元五、六百年左右。
本经在太虚大师的《大乘本生心地观讲记》中被誉為「法备五乘,义周十宗」但歷代的注释并不多,在藏经中除了清.来舟注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註悬示》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註科文》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註》八卷外,仅在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中记载本经有士安述,疏八卷;云普述,科三卷、大科一卷,但现已佚失。近代则有民国.太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但只讲大意并无全文解释。
本经的特色:
1. 本经含有《般若》、《维摩》、《法华》、《华严》、《涅槃》、《贤劫》、《观普贤行法》、《诸佛境界摄真实》、《梵网》、《首楞严三昧》、《弥勒上生》等诸经的思想观点,并以《瑜伽》、《摄大乘》、《唯识》诸论為其基础。
2. 本生含中有不少的经典。例如,〈流水长者的本生〉係依据《金光明经》,〈九劫超越〉依据《婆沙论》,〈尸毗王〉、〈萨埵王子〉、〈金色大鹿王〉、〈慈力王〉等依据《六度集经》、《本生鬘论》等,可见本经係成立於印度大乘佛教末期,是以一切佛教為背景所结集的经典。
3. 本经的思想含有《弥勒上生经》经义,為往生弥勒净土的经典。
4. 本经中不管是法华系、华严系、唯识系、唯心系、一乘或三乘、大乘或小乘、显教或密教、瑜伽戒或梵网戒、如来藏或阿赖耶识、真如或无漏种子皆无滞碍地相接。即使就印度末期的大乘思想而言,也是极好的范本。
5. 為本有无漏种子的问题研究资料的来源。
6. 本经说三聚净戒,劝懺悔,教以事理二门的灭罪法。其大乘戒授受的形式,以释迦為菩萨戒和上,文殊為净戒阿闍梨,弥勒為清净证戒师,十方诸菩萨為修戒伴侣等,不採所谓三师七证说,而明显地取大乘戒师,对大乘戒授受作法有充份的资料。
本经共分十三品,第一品序说。其餘中间的十一品為正说,即本经要义说明出家,住阿兰若,观心地、灭烦恼,而成就佛道。接著是流通分的部份。其各品略述如下:
一、序说
序品第一
佛住耆闍崛山,与三万二千比丘,八万四千菩萨,及天龙八部等诸大眾俱。佛坐坐宝莲华师子座上,入心瓔珞宝庄严王三昧,天雨华香,復入师子奋迅三昧,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恶趣离苦,诣佛供养。如来於胸臆间,及诸毛孔,放金色光,普现十方五趣苦乐之相,及现三大阿僧祇劫因果本末之相。於是师子吼菩萨為眾说偈,叹佛功德,请佛出定。
贰、正说
一、对在家居士说法:著重在对社会上的一般在家的信眾。
报恩品第二
佛从三昧起,告弥勒菩萨称叹心地妙法。五百长者,不爱苦行讚二乘道。佛為广说世间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国主恩、三宝恩。佛有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受用身有二:自、他)、变化身。法有四种:教、理、行、果。僧有三种:菩萨,声闻,凡夫(凡夫有二:具戒,正见)。具足十义得名為宝。為求菩提,有三种十波罗密。若修十种真实波罗密多,乃名能报四恩。次有智光长者,与不顺子远来听法,佛為重宣,令发大心。
二、对出家眾说法:著重出家修行。
厌捨品第三
智光长者问出家不及在家,佛為广说出家最胜,訶在家过。即厌捨俗家趣向佛法之途径的,强调出家的功德无為自在,在家迫窄犹如牢狱。
无垢性品第四
广明粗衣、乞食、陈药、兰若,四依知足功德,各十胜利。即说明四事供养,是有垢性的,於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能够不起贪著的意念,仅是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那身心的垢染性自然没有。
阿兰若品第五
為常精进菩萨说阿兰若功德,强调修行的人,宜住於阿兰若的寂静处,依止於静处,非但有益身心的修学,三乘出世的功德,发定、啟慧、证果,莫不於阿兰若处而得。
离世间品第六
乐远离行菩萨承佛神力,為诸菩萨说阿兰若行,佛讚印之。说明世间苦恼灾患的严重性、危险性、恐怖性、烦恼性,摆脱这些扰乱、牵缠,就要离避世间才能修行清净法。
厌身品第七
為弥勒菩萨说三十七观,訶身不净。阐发的声闻行,身是分段的个体,生死的根本,要超出世间,需修四念住:先观察不净之身起厌,而达到身灭证无為果才能了脱生死。
三、大乘所修法门:著重菩萨的修行。
波罗密多品第八
為弥勒菩萨说阿兰若能满檀、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度,菩萨依此十度而修行。
功德庄严品第九
為弥勒菩萨说:有一德、应住阿兰若处,谓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又有二种法(爱乐断见邪法、爱乐财宝乐具)。及两番二种人(具足憍慢、恶大乘法、邪见不信佛语、身自破戒策役持戒)不堪住阿兰若。
次明十一种四德。
1. 安住阿兰若处:多闻总持不忘、分明能解妙义、正念常不放逸、随顺如来教行等四法,修菩萨行求无上道。
3. 庄严自身住阿兰若求佛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乐无量眾生,速证无上大菩提法。
3. 持戒清净能至菩提:恒住四无垢性、常行十二头陀、远离在家出家、永离諂誑嫉妒,永离生死得大菩提。
4. 摄一切善:净持禁戒复有多闻、入诸三昧能具智慧、得六神通兼修种智、善巧方便又不放逸等四法為三世菩萨共所修学,应修习,疾证广大无上菩提
5. 於菩萨行得不退转:佈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
6. 若持戒清净庄严自身:观察自无本性,伏断二执证无我故、他身亦无本性,於怨亲所离憎爱故、三者身心快乐,心心所法无分别故、得平等智,生死涅槃无差别故等四法。当修习速趣无上正等菩提。
7. 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誓度一切眾生、誓断一切烦恼、誓学一切法门、誓证一切佛果等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
8. 持戒清净:爱乐空性空所显、得无恐怖证三昧、於诸眾生起大悲愿、於二无我无厌背心等四法。一切菩萨入圣要门,依此四法断二障。
9. 善持禁戒庄严其身:永捨我见、捨我所见、离断常见、深能悟解十二因缘等四法,能除毁禁守护净戒庄严其身。
10. 护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观察五蕴生灭、观十二处如空聚落、观十八界性同法界、於俗諦法无舍无著等四法,一心修习求无上道。
11. 持戒清净庄严自身:成就不见身观、成就不见语观、成就不见意观、远离六十二见等四法,善能成就一切智观。
若成就以上四法,现身证获正性离生,乃至速证无上菩提。观如是等四种法门,断四恶道证四涅槃。尽未来际度诸有情,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明五种八法,能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1. 清净庄严自身:独坐兰若三昧清净、远离綺语三昧清净、远离五欲三昧清净、调伏身心三昧清净、饮食知足三昧清净、远离恶求三昧清净、远离因声起爱三昧清净、为眾说法不求利养三昧清净等八种三昧清净。
2. 智慧清净:五蕴善巧智慧清净、十二处善巧智慧清净、十八界善巧智慧清净、二十二根善巧方便智慧清净、三解脱门善巧方便智慧清净、能灭一切烦恼善巧方便智慧清净、能灭随烦恼善巧方便智慧清净、能灭六十二见善巧方便智慧清净等八种智慧清净。
3. 神通清净庄严自身:於诸色法得无障碍天眼善巧方便、於诸声境得无障碍天耳善巧方便、於诸眾生心心所法得无障碍他心智善巧方便、忆念过去生处死处得无障碍宿住智善巧方便、能往十方无数佛刹得无障碍神境智善巧方便、能知眾生漏尽未尽得无障碍漏尽智善巧方便、能灭一切烦恼得无障碍无漏智善巧方便、现见自身一切善根回向眾生善巧方便等八种神通清净。
4. 获得八种清净: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正性清净、正命清净、头陀清净、离諂清净、一念不忘菩提心清净等八种清净,现身成就无边善根,不復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 多闻清净庄严自身:尊敬和上阿闍梨、远离憍慢生谦下心、精进勇猛、安住正念、为求法者说甚深义、不爱自讚毁他、常能观察一切善法;听闻正法如说修行等多闻清净。
四、大乘菩萨的境行果:佛果的成就。
1. 境
观心品第十
為文殊师利说观心法,明心法本非有但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最后并说观心陀罗尼。即大乘菩萨所观之境界。
2. 行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為文殊说自觉悟心有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离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观真实理智;观一切境智等四种义。接著説菩提心相,最后说真言,若有凡夫修此观,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而获刹那、微尘、白缕、起伏、安住五种三摩地门。即為大乘菩萨修行方法。
3. 果
成佛品第十二
為文殊说三种大祕密法,谓心祕密,语祕密,身祕密。欲修习者,当著菩萨三十二种大金刚甲。即大乘菩萨所证的果。
参、结说:流通分
嘱累品第十三
明受持读诵者,得身语意三业各十种清净。
1. 身业清净:一者身不受苦、二者目睛不露、三者手不掉动、四者足伸缩、五者便溺不遗、六者体不汗流、七者不外捫摸、八者手拳舒展、九者颜容不故、十者转侧自如。
2. 语业清净:一者出微妙语、二者出柔软语、三者出吉祥语、四者出乐闻语、五者出随顺语、六者出利益语、七者出威德语、八者不背眷属、九者人天敬爱、十者讚佛所说。
3. 意业清净:一者不生嗔恚、二者不怀结恨、三者不生慳心、四者不生妒心、五者不说过恶、六者不生怨心、七者无颠倒心、八者不贪眾物、九者远离七慢、十者乐欲证得一切佛法圆满三昧。
汝等大会一心奉持,速捨凡夫当成佛道。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等菩萨及声闻、人非人眾,各各一心受持佛语,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