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在线网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74

发布时间:2024-10-14 05:03:36作者:准提咒在线网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74

[问]等到老修行,固然没有这个理。但是凡夫都在世网中,有事不能放弃,怎么办?

[答]人在世间,必有一死。修与不修,总不能免。与其坠落,不如超升?如果痛念无常,哪还怕用心不切。无论处在静中处在忙中,是顺境是逆境,总与念佛求生,互相不妨碍。纵然是世缘极重,也应当忙里偷闲,定为日课,或万或千,不可间断。那冗忙已极的,早晨十念,一定不能缺。

[问]一心不乱,一天到七天,就能往生。或一天七天内一心,这以后不能一心,不知也能往生吗?

[答]既然能一心,以后心即使稍有散乱,一定不至于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背仁,三月以内,固然是仁人,难道三月以后,就成为恶人了吗?如果能常常自我检点,屡屡发弘愿,没有不往生的。

[问]念佛的,念念相续,功夫才能密。但在暑天里,裸体的时候多,怎么能整天衣冠楚楚。不知饮食坐卧,裸露洗漱时,都可以念佛吗?

[答]默念无妨,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意思是不论紧张还是困苦都一定如此)。”

[问]一心称名念佛时,又发求生净土的心,似乎夹杂有两念,怎么办?

[答]称名念佛,固然是因为求往生净土啊。经上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那么知道固然是一事,不是两事啊。譬如考科举的人,他要得功名,就是求生净土啊;他读书作文,就是执持名号啊。这里似乎有微细的分别啊。那求生的念,应当在早晚发愿时。如果称名念佛的时刻,又应当专注一心,不可以有夹杂啊。

[问]整天念佛,遇福就作,固然是学佛人的本分,但作福时,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号,不知是不是有妨碍一心不乱呢?

[答]明镜本来是空的,物来就显现,对于镜空有什么妨碍?一般人却是事没有来就要去迎,事已过还要留住,就是病罢了。

[问]父母的恩德,最难回报,如果能往生西方净土,不知有没有办法,可以报恩呢?而且人生一世,就有一父母,如果百千万亿世,就有百千万亿父母,不知往生以后,能各个记忆姓名,各个知道他们的去处,可以挨个报答吗?

[答]要报恩德,天空广大无边,这是世俗的话啊。用世俗的办法报恩亲人,确实没有可报的办法。如果往生以后,想报恩亲人,就容易了。哪里只是报一世的亲人,就是想报百千万亿世以前的父母,也有报恩的办法。因为人一到西方,必定能有神通天眼,能见到无数世界的事;必定能有神通天耳,能听到无数世界的声;必定具有他心通智,能知一切众生的心;必定能有宿命通智,能知无量劫前死在这里生到那里的事。所谓某人在某处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族、这样的住址,一丝一毫都知道,可以任我为所欲为,尽力报效。哪里有父母的恩,不能报答的呢?昔日孟子称赞舜的孝,说是天子父,尊贵至极啊;用天下养,养到至极啊。假使我往生为菩萨,使父母成为菩萨的父母,不是更超过人类的尊贵吗?并且使父母能生到净土,念衣服有衣服来,想饮食有饮食到,享受自然的福,享受无极的寿,不是更超过天下养吗?何况一国土中,不过一天子,若是有第二位孝子出来,也要想用天下养,那必定图谋不轨,反而做了乱臣贼子了。哪里如净土法门的人人可以尽孝,仍然不妨碍世法呢?

[问]异类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的,那是无量的,我怎么能全都救了,而徒劳发这虚愿呢?

[答]菩萨要普度众生,那一切三恶道中受苦的,都是我分内应度的人。怎么可以因为多而有畏心,因为多而有厌心倦心呢?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每愿都是尽众生界为预期。那么修净业的,想生西方净土,不应当用回入娑婆,誓救三途为愿力吗?

[问]微细物命,种类太多。假使每当见到物类,就发救度的心,不知这个心仅能完结我的志愿呢?还是仍有益于它们呢?

[答]应当观察发心的诚不诚,如果能竭尽我的真诚,都是有益于它们的。观察世尊过去劫是忍辱仙人,目犍连过去劫是樵夫的事,便知道发心的有益。释迦如来,在无量劫前,是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到国王出来打猎,追逐一走兽,问道人:“兽在哪里?”这时仙人如果实话告知,那就害了兽;不实话告知,又是打妄语。仙人沉吟没有回答,国王怒了,砍去仙人一臂。又问一遍,仙人也是沉吟不答,又砍去仙人一臂,仙人就发愿说:“我成佛后,应当先度这人,不要使世人效妨他作恶。”后最先度的比丘憍陈如,就是当时的国王啊。

佛在世时有一城人很难度化。佛说:“这些人与目犍连有缘。”就派目连前往,那些人果然都度化了,问佛因缘。佛说:“目连在过去劫时,曾经是樵夫,惊动了无数乱蜂,目连对它们说:“你们都有佛性,以后我如果成道,就来度你们。”现今这城里的人,就是当时聚集的群蜂啊,因为他曾发一念,所以与他们有缘。”这样看来,不只是见了一切人类,都应当劝他们念佛,发起救度的想法,即使见到一切异类,也应当代它们念佛,发起救度的想法了。

[问]念佛虽然虔诚,但念佛的数有限。假使有百条命而用千声佛号布施,百条命自然沾上福了。万一是恒河沙那么多的物命,却也用千声佛号布施,那福变微小了,怎么办?

[答]譬如一火炬,百人分别点燃,这火炬依旧如故。千人万人分别点燃,这火炬也是依旧如故。

[问]昔日有二僧,在念佛时,观想自身坐在大莲花内,想着莲花开合,这样五个月后,都得往生了。不知念佛的,可以作为榜样吗?

[答]可以。但毕竟是以念佛为主。

西归直指卷三

启信杂说

[说明]用净土的道理,劝大智慧人,化导很容易,因为他们宿福深厚,根器不凡啊。用净土的道理,劝愚夫愚妇,化导也容易,因为他们胸无成见,如甘味可以受众和,白色可以受众采啊。唯独把这道理告诉我们读书人,却很不容易,因为先有一番肤浅套话牢固在胸中,所以虽有至道而不想见,虽有良言而不想听啊。这一集指迷归信的话,可与净土相互说明,摘录数条,当作法喜,名为《启信杂说》。

如如居士颜丙《劝修行文》

人人爱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时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容易度过,哪里是久住的地方?虚幻的体质不坚固,总归要磨灭了。长寿的,偶然到八九十岁才亡;短命的,不过二三十岁就夭折了。更有今天不知未来的事,又有上床忽然告别下床的鞋,多少个一口气不来,便是千秋永别。叹这身体没有什么好,无奈谁人不被假像骗了。那筋缠绕七尺骨头,那皮包裹一堆肉块,毛发爪齿,聚集像一堆尘土,涕泪痰涎,污秽如行走的茅厕。冬寒夏热,年年在疟疾病里偷生,蚊虫叮咬,岁岁从蛆虫边上混过去。这身体不可爱乐,人们当愿出离。为什么迷昧的尚且逞风流,懵懂汉还在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戴花戴草;或有臭皮袋边,带麝带香。罗衣完全罩着脓血囊,锦被完全盖着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以为能活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迎接的人来到。再加上两鬓花白牙齿脱落,无常鬼寄信来正要寻找。个个恋色念财,尽是失掉人身的捷径;天天喝酒吃肉,无非是种下地狱的深根。眼前贪图快活一时,死后受痛苦万劫。一旦命根断绝处,四大(身体)被风刀分割时(风刀:比喻人临命终时,身体中风大动摇,支解身体,好像刀割一样痛苦),外面手脚抽搐,里面肝肠痛裂,纵然是妻儿爱惜,也没有办法留住你。假如骨肉都在面前,又有谁能代替你?活着的人枉自悲啼痛切,死去的人只是觉得神识奔跑。前途不见光明,举目没有伴侣。过了奈何岸(奈何岸:古人认为人死后要经过一‘奈何桥’的地方才能魂散。因此“奈何桥”、“奈何岸”就是阴阳两界的交接处的代称),见了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了自然凄惨。离世刚刚经过七天,冥府渐渐经历了各部门,阴曹官员报案不讲人情,鬼差拿着叉子没有笑容。平生行善的,送归天道、仙道、人道;活着造恶的,押入汤锅、火海、刀山。当初尽说因果荒唐,这时才知道一点不假,孽镜里显现过去的事件件分明,夜里坟墓中般般苦楚。刀山剑树,吃不尽万种煎熬;戴角披毛,填不满多少业债。任凭你心雄胆大,免不了向鬼差低头求饶;随便他毁谤佛僧,挨不过对阎王的屈膝认罪。魂魄虽然归到阴界,尸体还躺在棺材中,或隔三天五天,或当六月七月,腐烂时就出虫出血,恶臭时就熏地熏天。没有钱财的,一堆野火烧了;有体面的,埋在万里荒山。昔时俏丽红颜,变成灰烬;今天荒凉白骨,变作尘埃了。从前的恩爱,到这时都成空;昔日的英雄,现今在哪里?青草边漫延留有碑石,绿杨树内空挂着纸钱。想到这样的结局,谁能避免这下场?如果要跳出轮回,必须是皈心正觉(佛)。休要向那鬼窟里作活计,要知道肉团上有真人。是男是女总应该修道,俗人僧人都是有分的。赶紧求活路,应当想到身后的身;切莫犹豫,还要做梦中的梦。如果明天又等明天,眼看着耽误了青春;使后人再悲哀后人,累累不断增高白骨。弥陀好念,不要认为极乐国的金台是虚;阎老无情,不要招惹他家的铁棒。弃恶从善,改修未来。对众就为大众宣扬,在家就为一家解说。使大家都知道觉悟,教人人共同避免沉沦。佛的话不信,什么话可信;人道不修,别的道难修。各自请直接承当,不要使这一生空过。

理障更甚于欲

天生的盲人没见过大象。有一国王,召集群盲问他们:“你们想知道象的形状吗?”都说:“想知道。”国王就命令象夫牵象到庭院来,叫群盲用手去摸。摸过以后,国王问道:“你们已知象的形状了吗?”群盲都说已知。就各自揣测,摸象鼻子的,说象形如琴;摸象脚的,说象形如柱;摸象脊背的,说象形如屋;摸象胁的,说象形如壁;摸象耳朵的,说象形如簸箕;摸象尾巴的,说象形如扫帚。每人各执一说,争论不休,接着殴打起来。国王笑道:“你们都不知道象。所谓琴,就是鼻子啊;所谓柱子,就是脚啊;所谓屋子,就是脊背啊;所谓墙壁,就是胁下啊;所谓簸箕,就是耳朵啊;所谓扫帚,就是尾巴啊。”于是群盲沉默不敢说话,但心里还是认为自己摸的不错,而且极恨别人都说得不对,于是盲人终身不知道象了。假如先前不让盲人用手摸,那象的形状,几句话就知道了,又怎么至于争执啊。因为有这一摸,他们就以为亲手摸过,绝没有疑惑,这就牢固在心而不可改变啊。不读书的人,教他修净土,纵然不能全信,但必定不至于诽谤。如果一读考科举的书,便自以为是,空腹高心,以为这不过是佛家的教导,而诚实的话,反认为荒唐,甘露的投放,看成鸩毒了。所以说,理论的障碍更超过欲望。

先要知三世之说

读书人有不信前生后世,因而不信净土的。不知前生后世,就是昨天来日,当下便有,并不是佛家造出来的。譬如五脏六腑,原本在病人自己的腹中,无奈因为是出自医生的口,就看成是药笼中的东西了?文昌帝君《劝士子文》,开口便说“我一十七世是士大夫身”,这显然有三世了。读书人考科名,都经他掌管,难道他的话不可信吗?

又要明因果之理

儒生不信因果,不是不信佛啊,是不信儒啊。《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那行善行不善,是因啊;降吉祥降灾殃,就是果了。譬如日与太阳,是同一个东西。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如果信了,自然不敢为恶,倘若以为报应为荒唐,就落得个欺人诈人,没有忌惮了。就如一县城里,一人信因果就作一善,万人信因果就增万善;一人不信因果就造一恶,万人不信因果就增万恶。所以说:“人人信因果,是大治之道啊;人人不信因果,是大乱之道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