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人把它比喻为黑夜的明灯,有人把它比喻为苦海的慈航,这都可以说是适当的比喻,不过我觉得似乎比较抽象一点,不如把它比喻为一部大医书,不是更具体、更现实而更恰当吗?因为佛法包括经、律、论三藏,事实上就是一部医治人生心病的大医书,凡人生各种心理病症的病理与医方,无不清清楚楚地载明在里面。
人生心理上到底有什么病呢?烦恼病。烦恼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支配着我们的情感;有了它,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来了。要医治这内心的烦恼病,不但中医的丸、散、丹、膏不能奏效,就是西医用注射或施手术,也是无济於事的;对治烦恼病的对症灵方妙药,惟有佛法。
人生的烦恼病,到底总共有几多种: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人生的烦恼,共有八万四千种之多。好在这么多种的烦恼,都有它的对治良方;这对治的良方,就是释迦牟尼佛陀所开示的八万四千种法门。佛陀是一位大医王,他能遍医一切心病,指示各种对治心病的灵方妙药:所以佛经里面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这就是说,佛陀所开示八万四千种的法门,是要对治人生八万四千种的烦恼心病。
人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里面,有六种是比较重要的;同样的,佛法是八万四千种法门里面,也有六种是比较重要的,刚子是对治那六种比较重要的烦恼病。用佛教的术语说:那六种重要的烦恼病,叫做“六蔽”,包括悭贪、毁犯、恚、懈怠、散乱和愚痴。而六种重要的法门,称为“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现在就把人生心理上的“六蔽”,和它对治法门“六度”,逐一配合指出,并加以说明:
一、布施度悭贪——人生第一种的心病是悭贪,本来衣可御寒,食可果腹,住可蔽风雨,也就够了,但是一般人往往为了贪欲的驱使,还要求锦绣绫罗,山珍海味与高楼大厦;生活所需的物资财产已经多了,还要拼命去追求那更多与更好的;但是多上还有更多的,好上还有更好的,於是贪欲没有止境,追求也就没有止境了。正在竭力追求的人,都没有想到:“大厦千间,夜眠几尺?家财万贯,日食几何?”为了贪求眼前的一些暂时福乐,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都不断地发生斗争扰乱;甚至父母兄弟之间,也会为了利害的冲突,而互相斗争,互相陷害。所以佛陀曾说:“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贪心之所以会生起,乃是因为不明白人生社会缘起互助的道理,是以一切都为自己着想,不肯利益别人;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可爱的东西,都占为己有,那管别人的幸福与安乐,因此,就被悭贪的病魔缠绕了。如果他能正确地解悟到人生社会,原是缘起互助的,他便能逐渐去除自私的心,自私锢蔽消除了,就可了达人我一体,他人的痛苦,即等於自己的缺陷,因之,便能激发起同情心,帮助他人;这种帮助他人的行为,佛教把它称为布施。
常行布施,看见人家物资上或精神上有困难,需要帮助,就尽能力所及,给予适当的帮助,久而久之,悭贪的病便可消除!这叫做布施度悭贪。
二、持戒度毁犯——人生第二种的心病是毁犯,许多人对於人生应行的善事,如护生、布施、守礼、诚信等等,认为毋须如此,任意毁坏不做;而对许多人生应戒的恶争,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等,却随意去犯;所以,佛陀教人要持戒。不过有些听了持戒就害怕,以为持了戒,不可以杀生,不可以偷盗,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语,不可以饮酒,实在太束缚了。其实,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戒的目的,是在防非止恶,它不但不是束缚,而且含有绝对自由的作用;这话怎么说呢?要知道,所谓自由,它的意思不是放荡,而是以不妨碍人家不侵犯人家为原则;持戒的人,以戒轨范身心,不去侵犯他人,因之可使大家都能过着自由的生活。反过来说,不持戒的人则反是,他杀生,侵犯了人家生命的自由;他偷盗,侵犯了人家财物的安全;他邪淫,妨害了他人家庭的和谐;他妄语,妨害了他人来往的信用;他饮酒,妨害了自己的身体的健康;酒醉了,胡作非为,又可能妨害人家生活的自由。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所以佛教徒不论在家与出家,都视受戒为人生的一件大事!我们只要看寺里每次传戒,在家和出家的佛教徒前来受戒的,多到数百余人,就可知道大家对於戒的重视。虽然,受戒须要学戒,才能切实了知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不可去做;什么是应该做的,不可不做。而受戒与学戒的目的,都在持戒。
要疗治人生心理上毁犯的病,惟一的良方是立志持戒;到了戒行精严时,毁犯的心病自然消除!这叫做持戒度毁犯。
三、忍辱度恚——人生第三种的心病是恚,一般人因为内心有着恚,所以动不动就发脾气。一个人恚的心生起时,只望人家的痛苦加深,只望人家越不幸越好;什么刻毒的言词,都说得出口;什么狠恶的手段,都搬演出来;可是这样一来,再要好的朋友,往往因此绝交;甚至再恩爱的夫妻,也会因此反目。等到事后懊悔,已经迟了。
佛经里面,记载一则有趣的故事,从前在印度阿练若池的边岸草丛里,有两只雁鸟,他俩和池里的一只乌龟做好朋友,有一次,因为久旱不雨,池水涸乾,龟在池里,受烈日蒸炙之苦,两只雁鸟很同情乌龟的遭遇,共商办法,把乌龟迁移到另一有水的池塘去;商量结果,办法是这样;利用一根树枝,叫乌龟用嘴紧衔中间,而两雁则分衔两端,然后飞到有水的池塘去。在未起飞前,雁嘱乌龟:“在飞走时,你千万不可开口讲话,切记切记!”乌龟当然听从:可是衔飞到一个村落的上空时,忽然被一群小孩子看见了,个个都很惊讶地高声呼叫:“乌龟给雁衔走了!乌龟给雁衔走了!”乌龟听到了下面小孩子们这样的呼叫,认为有伤自尊,心中怒起来,于是开口厉声骂道:“你们知道什么?这跟你们有什么关系?”正当说时,乌龟嘴巴一松,突然从高空跌了下来,摔在一块坚硬的岩石上,身体粉碎,一命呜呼了。可怜愚昧无知的乌龟,因为一时恚心起,断送了宝贵的生命。这故事可以给我们好发脾气的人,做一个借镜。
对治恚的不二法门,就是忍辱。但是佛教所说的忍辱,是一种强毅的忍力,不但可以成就世间的大事业,就是出世间的一切善法,也无不靠它完成。所以释迦牟尼佛陀曾经教诫弟子们说:“世间最有力者,为能行忍辱之人。”因此,忍辱绝不是屈服于恶势力之下的一般懦夫行为,更不是含恨于心而不敢怒形于色的无力反抗,因为这些都是“阿Q的精神”,而不是佛教的忍辱。佛教的忍辱,是通过了缘起的真理,而以慈悲心为基础的,是不怀怨恨,不存报复,甚至是以德报怨的。常行忍辱,恚便可渐渐消除,这叫做忍辱度恚。
四、精进度懈怠——人生第四种的心病是懈怠,我们无论读书也好,做事也好,乃至修行也好,常有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不做还有明年,少年不修还有老年的懈怠心理在作祟;因之对于革除恶习与兴办善事,都不肯尽力去做。如果他明白了佛教因果的道理,便会知道一切事业的成功,绝对不是侥幸而致的;若不努力,决无成功的希望。有了这种思想,那精进的心自然就会生起了。
“精”是纯一无杂,“进”是勇往直前;所以“精进”与“勤”有分别:勤求学、勤做工、勤行善、勤修行,这些事既“精”且“进”,就是“精进”;假如是勤赌钱、勤挥霍、勤作恶、勤害人,这些事显然是虽“进”而非“精”,当然不是“精进”了。佛法教人精进,包括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懈怠是一种不善的心理,所以精进一生起,懈怠便断了,这叫做精进度避怠。
五、禅定度散乱——人生第五种的心病是散乱,散乱的心,是流荡不定的,忽焉过去,忽焉未来,所谓“心猿意马”,就是指此。这种散乱心,念念生灭,妄想流注,阻碍了学问与事业的进步。但是,散乱多因心缘境而起;心比如水,境好像风,水因风吹而起波,心因缘境而散乱。风若止则波平静,境若灭则散乱停;灭境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禅定。
禅定是一种精神集中与安定的修养方法,它可以克制人生不适当的感情与贪欲、散乱等烦恼。当深入禅定时,情感不足惑其中,万物不能挠其外,整个精神界,达到和平与统一。再从广义说,参禅参到一念不生是禅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或诵经诵到六根清净,也都是禅定。禅定是对治散乱的,这叫做禅定度散乱。
六、智慧度愚痴——人生第六种的心病是愚痴,愚痴不是完全没有知识,不过他的知识有毛病,所以写成“痴”字,表示知识有了毛病。
知识有什么毛病?有些人把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合的身体认为是实有,而把因果报应的道理否定为没有的,这是以幻当实,认有作无的颠倒知识。有些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定还是做人;有些人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执常执断的偏差知识。类此不正确的认识,不胜枚举,持有这些愚痴见解的人,对于人生是很危险的!
为什么人生会有愚痴?因为没有智慧。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求智慧。
智慧有三种,学佛的人,必须从下列三个步骤去进修,才能完成三种智慧:
一、闻所成智慧——我们学佛,一定要听闻佛法,或自己研读经论,然后才有所得;这所得的智慧,就叫“闻所成慧”。
二、思所成慧——把听来的道理,或阅读到的经中的理论,用心去思考;这思考所得的智慧,就叫“思所成慧”。
三、修所成慧——听闻佛法与思考佛法之后,你认为那一种的法门(如参禅或念佛等)适合你的根性,便依那一种法门认真地去修习;从修习所得的智慧,就叫“修所成慧”。
这闻、思、修,是修习佛法的基本法则,必须依此次第去实践,才能获得智慧。智慧象徵光明,愚痴好比黑暗,光暗是不能并立的,光明一到,黑暗便消;智慧之光日渐增加,终于把愚痴的黑暗照破了!这叫做智慧度愚痴。
佛是一位大医王,佛法是一部大医书,它阐示这六大法门——六度,确是医治人生六种心病的对症良方。但是医生只能为我们开药方,不能替我们吃药,我们必须自己去吃药,病才会好;佛法虽能医治我们人生的心病,但也只能指示我们如何去做,我们应该照着去做,才能离苦得乐!这就是说,我们听闻了这些佛法的道理,不仅是要相信,同时还要努力去实践,方能获得实益。(信息来源:摘自《音声海》)
编辑:纤尘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