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行法
十二缘起是佛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理论,修习佛学文化首要了解佛法,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
佛学经典告诉我们,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人生的过程中,生命在生死轮回着,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无有始作俑者、也没有受者。
那么,十二缘起中的“行”,在这出“轮回大戏”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观其“行”,还是先把概念说清楚。
行:行为、造作迁流之意,指依无明而起的身心活动。
还可以进一步说明:
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引发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即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
现在身心的造作会产生未来的影响力,这也叫行。
这样解释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这个影响力即未来的业(无表业),会影响到未来的身心行为和果报。很多人不了解这点,说看不到这个具有影响力的业。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的,比如今天做了一件善事帮助了别人,身心会很欢喜,身体也会觉得很轻安。反之,如果今天做了恶事或者犯了罪,在心灵上就会留下作用,对不对?恐怕晚上睡觉,作梦都会恐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好梦一觉到天明,噩梦辗转反侧难入眠,很难受的。白天的情绪会影响到晚上。如果常作同样的行为,久了会变成惯性,业力就更强大而固定。习性就是习以为常而产生的一种惯性作用。过去世的身、语、意三业能招感现在的果报,同样,现在的身、语、意三业也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所以都叫行(业)。
顺便再说一下“业”的内容:“业”是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因活动所引起的势用,或叫“生活的遗痕”。古说业有“表业”,“无表业”之分。“表业”,为善为恶的行为,“无表业”,从善恶行为而引起的潜力。这就是“业”。
不讲太多概念了容易混乱,我们还继续探讨“行”的内容。
十二缘起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终结的轮回经过。“行”支就包括其中。我们先来看“十二缘起轮回图”就很清楚了。
这幅生死轮回图,画影图形出众生在“六道”中的生死轮回。也教授了我们关于“苦”的来源,以及脱“苦”的方法和境界。
人,终有一死(往生)。但,生命并不终结。肉体灭亡后,我们的意识就会进入“中阴”阶段。所谓“中阴”阶段,就是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到某一道为止的那段“真空”时期,共有四十九天。经过这个阶段以后,便再次轮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延续生存。佛学常常谈及轮回这个概念,到底谁在轮回?在哪里轮回?这幅图说的很通俗了。
我们先来看看图中是咋表述“行”支的。“行”在图中用陶工在做陶器来说明问题。
远古时候,陶器是放在一个用手去旋转的工具上,由制作者用手转动并不停的旋转来完成。表明一切“行”都是自己制作出来的意思。他身旁的陶泥表示“无名”,这些陶泥经过工匠们的制造,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有好的,有坏的,说明基于“无名”我们做成了形式迥异的善业和恶业。一切都是自己的“行”为。故不贪执于色,世间万物来源于“四大”,还原于“四大”,这样反反复复,即生轮回。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