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在线网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二)

发布时间:2022-10-23 17:54:10作者:准提咒在线网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二)

问:曾闻老恩师云:‘观世音菩萨经’,唯有普门品才是真实,其他(高王经白衣大士咒等)皆不是佛金口所说的,不是观音经,为何‘白衣大士咒’亦记载在佛经上呢?(江宽玉)

答:高王经咒等,藏中不载,故不视为正确,惟因流通已久,普遍人间,故坊间刻书,往往附于经后,乃俗人之所为也。

问:经上云:‘佛前佛以及盲聋喑哑…精神失常等’,皆不能接受佛法,皆是‘八难之一’,而一切畜生皆是聪根不具愚痴暗昧之辈,当然亦是不接受佛法了,假使在路碰上了它,代它‘作愿想念三皈依及佛号’是否可得佛菩萨的慈悲感应的利益呢?(江宽玉)

答:畜生道中无组织,无文化,无机会遇佛法,亦无其类常作宣传者,不得心开解脱,故谓之难。所遇之人,又多为宰屠图利之侩,或为饕餮嗜味之辈,逢佛教放生咒愿者,千不得一,故谓之难。汝为念佛,又作观想,按经义所示,彼当获得功德,七分之一云。

问:有人问:金刚经说空,弥陀经说有,为什么世尊要说二面?(宽心)

答:事理本圆,乃有多面,岂止为二。若解多面,则空有本一,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金刚阐体,故说真空,弥陀说相,是表妙有。弥陀有寂光土,本尝不说体,金刚说堕恶道受福德,未尝不说相,妙有真空,仍相即也。

问:常闻师云:不发大心不成正觉,佛的大弟子已蒙维摩诘大士开示,应已发无上菩提心,为何至今尚是罗汉不成正觉呢?(江宽玉)

答:佛之诸大弟子,虽现罗汉之相,而内实具菩萨之德,为引逗小机,启其向大,故示二乘,便于佛借问说法,以度乐小法者。如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经中皆有受记作佛之文,并非尚是罗汉。

问:弟子时常在佛前忏悔宿业,现业,一切业障愿一时消灭。这样忏悔与高峰妙祖之一念忏悔有异否?妙祖因发一念忏悔,已超越五百世我慢罪,而后成一代宗师。(郑均海)

答:忏悔分事忏理忏,居士所作之式,乃属于事,亦应明了忏悔之义。必先知自己所作之非,对佛发露,立誓后不再作,此方有应。若不思己非,心念不改,徒求佛消其罪业,无有是处。妙祖之忏,乃是从心作起,故一念相应,能消其业也。

问:学佛的人应当自度度他。但是据弟子的感想,常以他人易度,而对于自己家中的人,有的更难度化,观其进一退十,实感难度。此是否自己功夫未够,或是对方的根器有差否?(江宽玉)

答:此乃通病,有数原因,一者,与外人敬多狎少,事因此较看重,家人敬少狎多,事因涉入戏论。二者,世俗重难轻易,外人得之难,故感郑重,家人得之易,反而轻视。三者,人非圣贤,敦能无过,自己之过,外人知者是少分,或有不知,家人见者是多分,或可全见,世俗之心,往往重人则信其言,轻人则忽其言也。是以学佛之人,必求不愧衾影,家人易化矣。

问:‘烦恼即菩提’,是否来了烦恼会打得破,再增加勇猛进道,烦恼就是帮助进道的意思否?(江宽玉)

答:亦可如是解释,烦恼迷也,菩提觉也。迷觉为对待辞,有迷方有觉也,是就生灭之义解。此句之‘即’字,乃当下即是,不必分析言之。从无作立言,益见其精也。

问:佛具三十二相,而我国古圣贤人,不知具有几相?(吴明安)

答: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等,俱是特相。史书于此,多不记载,故吾人对此,尝忽略之。

\

问:凡是圣人,皆是教人行孝,佛教当然不例外,今我家兄不顾父母的劝告,而逃入佛门出家,让双亲在家悲痛欲绝,此是否合乎佛教的孝道?(萧国雄)

答:佛允人出家,原则上要经其父母许可,然亦有例外,令兄恐非其人也。乘愿来者,发大心者,一者教由我启,一者誓作人天之师,立累劫大法,救无边众生,可不经许可而出家,释尊是也。以世法言,儒家结婚,必告父母,舜不告而娶,告则不得妻,而不有天下,瞽瞍不得至养,傲象不得为诸候,是舜所成者大,故反称为大孝也。倘图自己清静,求一身之快乐,佛儒二法,皆所不取,惟圣人可行权,凡夫未可借口也。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

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不少暂舍,亦难报其万一,此生时之孝也。若亲生天,释尊便升天说法度之,亲堕饿鬼,目连尊者亦往鬼道救之,亲入地狱,地藏遂入地狱超之,此死后之孝也。儒家之孝尽于慎终追远,佛家之孝,重在永劫实行以报之也。

问:午供之供饭不做可否?(傅惇箕)

答:午供课诵仪式,亦有大小之别,大者多在重要典礼时行之,或在初一十五行之。小者则日日为之,其法课诵本,均有详载。如不能诵,亦须将食供于佛前,焚香礼拜,以尽弟子之心及礼也。

问:达摩宝传载仙桃不大包天地日月山河,疑问点,桃不大为何能包天地日月山河?(陈灯逢)

答:初学佛之人,宜先看古今有德有学缁素所著小册,如‘歧路指归’,‘学佛浅说’,‘龙舒净土文’,‘佛法导论’等。少明教理,再看小短佛经,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十善业道经’等,此是正途。达摩宝传,乃同小说,看此只可消遣而已。

问:六祖云:‘东方人造业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业念佛往生何方?’是什么意思?(陈灯逢)

答:念佛求生西方,乃本师释尊之经训,示众生修行之正途。西方造业,往生何方,乃祖师杜绝初学,不能专一观心之方便。各各有妙用,契禅者禅,契净者净,不必执著,后学认为破净背佛,皆误矣。

问:佛经所称众生为六道,如蝼蚁昆虫…之类,自非六道之内,依经义说众生皆具佛性,则六道以外之生物,应不具佛性,如何能使得救?甚不明白。又此六道以外之生物何由而来?其因缘所生之具体历程也不明白。(刘定一)

答:佛经所言众生,概指有情含识之动物,蝼蚁昆虫,自属含识之众生。所言六道,乃将无量无边之众生,归纳而分析之,定为六大类:曰天,曰人,曰修罗,曰畜生,曰饿鬼,曰地狱。然每大类之中,亦各千差万别,走兽,飞禽,鳞介,昆虫等,皆纳之于畜生道。蝼蚁为昆虫类,即是畜生。

问:花草竹木石玉之类似亦有具佛性者在,但难分别,此据之中国故事花能解语玉石成精等而推论之,则释尊成道之菩提树亦有佛性无疑,然何以于六道之外不增列?(刘定一)

答:凡学说,大致有事实与理论之别,若以理言,不论动植矿,皆具法性,所谓万法唯心,翠竹黄花,无非般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若以事言,众生仅指情识业报转变之六入色身动物,此种含识动物,色身有生有灭,而情识却在六道变幻不休,矿植非情识业报,故花草石玉类,不列入之。花解语,乃文人之戏言,玉成精,乃物老为怪,有灵偶然凭依,亦魑魅魍魉之俦,是其变,非其常也。

问:释佛以前是否有佛住此世界,所谓古佛是否指释佛以前降此世界之佛而言,佛降世期间,法身是否化为应身,或法身仍在常寂光土?(孟孝先)

答:佛现世间,专为度众,世界无尽,时际无尽,佛来应现,亦无尽也。佛现之相,谓之应化,法身常寂,依然不动。

问:三界六道中均有佛菩萨,人天固无论矣,地狱尚有大菩萨在,岂能谓为无佛法乎?第其弘法救众之方便行为非人类所能知耳,不知佛经上曾言及否?(刘定一)

答:六道之中,皆有佛菩萨方便说法,佛经中亦有记载。惟以性分之染净,多少厚薄不同,其领受则大异耳。即以人类为例,世智辩聪者,染习太重,为受佛法之障,盲聋喑哑者,恶孽太重,亦为受佛法之障。人道如此,三途可知,非言地狱无有佛法,言虽有而领受较困难耳。

问:魔如何形成?其具体历程可得闻乎?释尊降魔而未度魔,其故何在?岂魔不可度乎?(刘定一)

答:凡障碍佛法之事,及反对佛法之人,假定曰魔,魔本为磨,谓磨难也。事魔多由心生,人魔亦由业缘。释尊降魔,便是度魔,降者伏也,当然自知一切皆屈所以降也。惟度者自度,受与不受,又在对方之根机,如良医与药,志在救人,而服与不服,惟在病人自决耳。

问:一个世俗知识业报较深的人,换句话多读了几年书的人,现在誓愿完整地学佛,是否应该全面地从大藏经下手。缘此而来的问题是从哪一方面(经藏、律藏、大乘、小乘)开始较易著力?至于方式上,出之以不求甚解的态度,留待他日慢慢领悟呢?还是每读一经务必旁证博览,以求深入?(黄韬)

答:学佛程式,有普通与特别之分,通者,谓‘信解行证’四序也。别者,不必依序,开首即择一门而行也。通无问题可言,别亦须具信心,信心强者,只行其功,即可有所成就,否则必求解,以增其信,是行与解并进,或先行后解,自无不可也。此其一。初学之人,阅藏恐不得益,盖藏之组织,以经之体类排次为主,非为学入浅深始终列课程也。学佛者于教相大体得一轮廓,后再阅藏,方有门径:喻如先识水性,然后可入海也,此其二。阅藏之人,亦分两种,甲为静虑,以读经为功课,只恭敬逐句阅去,而不思索。乙为研教,乃求明辨其义,专事探讨,希从文字得窥实相也。

问:佛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这是打破众生的不平等观念否?又说一切男人一切女人皆是过去世的父母,这是打破众生的分别是不是?(庄贵)

答:如居士所推之二意,未尝不可如是云云,然事实却亦不虚,众生既是皆有佛性,遇缘起修,断尽无明,即是佛也。一切男女与我,皆从尘点劫六道展转,曾为父母子女,何止一次,但隔阴之途,已不知耳,男父女母,又何疑焉!

问:道的正行俱有善根智慧,自行断见思二惑,助行慈悲,俱有福德,能断尘沙惑,为何能断?(庄贵)

答:助行多端,上求下化其要也。一事不知,即曰尘沙之惑。常行慈悲,方晓众生根器,方彻世事纷繁,尽学佛法,自能断疑生信,自然开智得通。如是而行,尘沙可断。

问:世尊当时降生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上等的荣华富贵,什么缘故,不享受人皇之福位而要出家啊?在山林中修道,岂不受尽风霜饥饿之苦?(黄米田)

答:贪享荣华富贵,系凡夫之自私,救度无边众生,乃圣人之大公。兹以世法喻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生子不愿,手胼足胝,形如枯木,禹不受此等苦,中华何有我等人类。世尊不风霜饥饿,山林成道,众生何以超出轮回,离苦得乐。

问:世尊自证,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缘因要创立教呢?(黄米田)

答:世尊成佛,亦非为自乐涅槃,仍是希望众生脱离二死,同证佛果。故立教法,将自所修所证,公诸大众,期同成就。若专为自己得利,仅证一阿罗汉足矣,又何必三祇劳劳,苦修万行哉。

问:世尊为什么令诸弟子诸方弘法乞食呢?(黄米田)

答:令弟子诸方弘法,仍为利众,乞食为不蓄私财,恐心染六尘,不能专一办道救众耳。

问:世尊教诸大弟子(是福田僧)有时行脚于民众中,化缘乞食是有何益,利于民众呢?(黄米田)

答:四十二章经:‘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以次比较,至‘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再进之,‘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此言施饭人所得之功德,能如是也。世尊诸弟子,非阿罗汉,即前三果,民众能得供饭,其所得福报,依经可知矣。

问:了脱生死后有离物否?有离神否?佛教思想,当然非物非神,而非神物之不思议法性,又是那里来的?(外教结束在大自然神我,不通)(陈心培)

答:‘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大德偏要问‘是哪里来的’,以上两句是圣教量,若不会不信,必要问其来,那只有向‘如来’去问。

问:修行有终点否?有目的即是著,无目的又是迷,假使有无俱非,那行又不成立,有无等行也是住,住非有进步矣。(陈心培)

答:阿罗汉曰无学,是小乘终点,无上正等正觉曰无学,是大乘终点。‘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圣教量,不尽有为,勉可说有目的;不住无为,便是不著不住。‘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行布施是目的,不住法是体空,安有矛盾。不识定盘星,全称乱哄哄,此之谓也。

问:有可证明否?若无可证明,那就无可结束,当然佛教徒在互诤,若有可证当然有可交代,而此‘有交代’之一,因(遍计、依他)又是不可得也,又不可得中之不思议(即不可思议)而何以证明之?(陈心培)

答:‘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此乃世尊提出之证明,还不相信,他人岂可饶舌?佛教徒互诤,那只有去向世尊辩论。不可得,乃我辈凡夫与妄想执著,打成一片,故于此万山相隔,果不可得,证道歌中何曰‘这么得’。坛经何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但此非言语所表,非思索所现,故曰惟证方知。

问:了脱,是不是自修,自得自知,若是祖师如何互传?(陈心培)

答:祖师所传者,方便法耳,其法不外但去凡情而已,心性还要自见自明,不过到相当功夫,而与以增上缘,岂如一盘一碗,此手与彼手接耶?

问:祈老居士表现个佛教根本之思想,实末学幸甚众生幸甚。后学信佛有年在拜佛,打坐也有小可经验,奈此句‘正信’与净信未的‘实’得,所以每每生疑,障碍莫大也。(陈心培)

答:三藏十二分教,昭昭在世,尚不足耶?禅净密律,古今依而成就者,何止万千,非根本乎?应知现下纵一齐出现万佛,说法还是如此,若离此而说其他,便是魔语!大德,大德,区区冒昧而进一言,心性之学,必经宗匠指点,否则亦可向文字中研讨,或能正正知见,思得几分受用,尚靠几分功夫。若以无友寡闻,文义不达,自在暗中摸索,井底捞月,不但明心见性,即讨少分消息,也恐要在驴年。

问:余常带佛书到校诵念,但常被同学嘲笑,其用意何在?又要如何解决之?(陈灯逢)

答:法律有信教自由之明文,信否悉听人自便,彼不信者,自然闻道而笑,此亦无何用意,当以不理了之。应知佛法如栴檀木,头顶足踏,皆染香气,只以佛法示人便佳,彼持何态,可不计也。

问: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请示菩萨之因指何因而言?(茆茂盛)

答:因者事之动机与开始,果者事之终结与受报。现所处之苦厄,果报也,凡夫痴迷,身受方觉,所谓畏果也,虽畏无补。先所造之罪恶,因由也,菩萨有智,见始知终,所谓畏因也,畏可止造。

问:吾乡一贯道盛行,所谓‘末法时期,稗贩如来,宣说开示像似正法,到处皆是’,令人感慨万千,甚至有类出家人亦交相往来,晚辈年轻,然略识佛法,于心不忍,请示对此辈法师应如之何?(茆茂盛)

答:本问所云之法师,指‘一贯道’耶?指‘类出家人’耶?此二者皆非法师,不应以此尊号,随便向人妄加,所谓‘稗贩如来’一语,因是罪过,然彼等尚无资格,膺此恶名。至云何以对付?有力感化,则劝之改邪归正,自揣无力,天地之大,何所不容,置之不理而已。

问:远邻正信老妇人,时常请教佛经,彼供奉药师佛,为之说弥陀经及西方净土法门,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茆茂盛)

答:彼位老女,虽供药师佛像,谅亦不解其理,未修其法。为说弥陀,是教超出轮回,了脱生死,并无不宜。

问:由四圣谛修证四果,其极曰阿罗汉,由十二因缘修证而成独觉佛(辟支佛);是则修菩萨法不经前者,可由十住十地直登佛位,不必修证四果矣,然释尊示现诸弟子均证阿罗汉果,不明奥义所在?(门外汉)

答:众生根器不一,佛分五乘方便,若只谈一乘,不能普度。菩萨虽修六度万行,然亦深解四谛十二因缘,罗汉虽属自了,仍劝其回小向大,进修佛果。

问:阿罗汉是小乘极果,然则可修大乘佛果乎?大阿罗汉是否即指弃小趋大之罗汉?阿罗汉究有几类?(门外汉)

答:大乘佛法,只肯发心,任何人皆能修之,况罗汉乎。大阿罗汉,乃是菩萨,内秘本行,故现小机,向佛问答,藉益他众者。并非谓弃小向大罗汉,既向大矣,即菩萨,安得再曰罗汉。至问几种,只一无二,经上虽有离欲第一,以及他种附名,不过就相而言,就性上言,则无分别。譬如石山,春谓是笑,夏谓是滴,秋谓是妆,冬谓是睡,皆以相名,实则仍石山耳。

问:诸佛入究竟涅槃是一是异?凭理想则应是一(即整理无分别如水入海)。若然,则无明动诸佛也有连带干系。宇宙为众业共成,诸佛也有一分在?(门外汉)

答:诸佛涅槃,如碧空皓月,众生无明,如密云风雨。试问密云风雨,有妨碧空皓月乎?再举一喻,甲乙共同一床,是床为甲乙所共,甲睡而无梦,乙睡而梦恶境,莫非乙之恶梦,甲也有一分在耶?

问:如来者如如不动,去如不去来如不来,这是佛书上的解释,法义未通者很不易懂,若以去妄还真恢复佛性而言,就是‘如我自来’之义乎?

答:此二字古德注解,有繁有简,随某经之体用,而有文字之善巧,欲知大概,可查辞典,本栏不便钞录。堪以最浅最简者奉答;性名真如,真者不生不灭,如者恒常不变,就性而论,何有来去。相指色身,色幻是形,身是缘生,就相而言,说名来去。

问:请示‘定’‘慧’‘禅’在修习中之可证之处,即过来人修习时可告人之最明显分别所在。后学以为定不发慧,则成就有限,可以说比外道不如。净土宗念佛至一心不乱时此定力已至发慧程度,故得往生?(门外汉)

答:所提三项,只是定慧,因禅法亦定也。求定之法,不外止观,禅净密律四纲是也。然每纲各有细目。求慧之法,不外闻思修,教理行参,四法是也,诸法亦有细节,修者尚定慧平均,惟行不如法,偏定偏慧,皆是正因,终胜外道。净土宗三根普被,开慧者上生,不开慧者下品,故弥陀经只说一心,余义让行者自辨。

问:禅宗之见性成佛,密宗之当生成佛,此佛与释迦弥陀是异是同?后学以为就愿行圆满上区别,佛是有等级的。然则禅密诸大德,以为然否?又不立文字的心法名曰禅宗,似乎有点勉强,不如‘教外别传’圆融,心法岂是靠修习能成?(门外汉)

答:见性成佛,是自性显露之谓,佛者觉也。性为本觉,由迷启悟曰始觉,功夫递进,曰随分觉。至圆满极果,曰究竟觉。当生成佛,乃修法时,三密相应,观成本尊,大德常在定中者,另当别论,普通学人,出观仍是凡夫。释迦弥陀,皆究竟觉,常住寂光,似在弥勒未来以前,无有比伦。此外尚有藏通别圆诸说,是亦不同。禅宗不立文字,乃一时之权巧,并非随便云云,无头乱修。必经名师,逗引开悟,悟为见道,见道而后修道,方不歧中又歧,见性而后研教,方契如来实义。此必有如猫捕鼠,如鸡孵卵之苦功,且须要如丧考妣,大死一番之精神,各有宗承,各有家风。绝非闭门造车,盲人瞎马,不能只见几个口头野狐之流,遂谓禅宗尔尔,则大误矣。

问:万法因缘生,佛菩萨度世亦不离此一原则,证之释尊弟子俱成阿罗汉而那位只会念扫帚一字之某尊者便知佛之缘行法力无边。今届末法,众生求度岂不难之又难?末法时期有无佛菩萨慈悲众生,另弘法门广度众生?(门外汉)

答:古德云,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禅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佛菩萨有感必应,随时现身,度化众生,但我辈障重,虽遇错过,是可悲耳,净土法门,名曰门余大道,即是八万四千法门以外之另一法门,何必他求!

问:布施以三轮体空为贵,然则以功德回向菩提道及众生,是否落相?因回向必有我、功德、对方之三相故。(林慧明)

答:佛氏门中,讲理不废事,说事不废理。三轮体空理也,回向事也,浅学浅解者,自以回向为方便,夙学入深者,自应契归体空为直实。我人功德是相,回向是著相,三轮体空亦是相,存念亦是著相,然则如之何而可?曰,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亦不回向,亦是念空,庶近之矣。

问:常见病重者,极愿代为祈祷求佛菩萨加被,令其消除病苦,并增正信,然又恐道力微薄,未获感应反令众生疑惑佛菩萨之神力,不知平素修何法,存何心方遇事能得感应?(林慧明)

答:凡受病苦,皆属夙孽,已熟之果,虽发忏悔,事已嫌迟,况自不悔耶?他人代忏,乃是忏者慈悲之心,自有功德,惟忏者得多分,被忏者得少分耳。然尚须被忏者信心生愧否则少分亦不感应也。凡属佛法,均有力量,不必分别,更应知佛法不可思议,业力亦不可思议,法力胜业力,则业可消,业力胜法力,则业不消。

问:据说扶鸾亦有佛祖降旨,我想扶鸾亦属佛教错否?(陈灯逢)

答:鸾坛是神道设教之一种,与佛教无关,所谓佛旨者,皆系鸾坛中人假造,或属灵鬼伪托,其所出鸾语,少明佛学者,类能辨之,居士切勿皂白不分。

问:云人死了,有罪者入地狱受报,无罪者就往生,但每闻人说,在某处睇见某鬼,在某处盼见某鬼,此从何而有?(林秀艳)

答:这话大错大错,往生二字,是指往极乐世界而言,不但无罪不能去,就是大善大德,亦不能去,惟有常念阿弥陀佛,得到一心,始能前往,在弥陀经中所言甚明,必须相信。说到入地狱,亦不如此简单,此苦世界中,有六种界线,乃是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名曰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永在苦轮中转。生前念佛之人,不入其中,往生极乐,不知念佛之人,死后随其善恶,而入六道。

问:我的父母过世后,我思念怀忆他,有时切甚就在他的主位香炉内上香,祷告他给我夜梦见他面,总没有梦见过他面,这样想来无鬼论吗?(林秀艳)

答:人死之后,六道之中不知入于何道,若在鬼道,或能感召,余则皆不能来也。思想求梦,实无所益,不如念佛,为亲祝福求超升也。

问:不问烧香拜佛念经,只求研究佛教典籍,及遵行佛教教条,可算是佛教否?(李茂鸿)

答:学佛程式有四,曰信、曰解、曰行、曰证。如能烧香拜佛念经者,信也。研究教典者,解也。遵教条需实行者,行也。人能如是,乃真佛徒,后必速得成就,成就即是证也。

问:佛教徒除研究佛教教义外,为何还要烧香拜神及念经?这样不是变成迷信了吗?(李茂鸿)

答:佛教信徒,并不崇拜鬼神,焚香亦只是对佛表示恭敬,念经则有数种不同:一者教义载在经中,不念何能解;二者佛教修功,曰戒、曰定、曰慧、念经者,求定之一法耳。知此者,烧香念经,而非迷信,不知此希邀福报者,不免迷信也。

问:窃以为罗汉尚未超三界,只有佛已超三界,太虚大师曾将三界分大小,小三界亦不及色界(见佛法总论),就人天言,可谓超三界之圣者矣。人类所指之天,常为忉利天也。盖三界以上不受火水风劫,自已避大劫,若罗汉已不退转,则是已了轮回。又无色界以上究是何界?后学尚不得知,拟似属佛界,则辟支尚不可及,况罗汉乎?少读经典,疑问已久,故请开示!(门外汉)

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耳。罗汉译曰无生,已断尽见思二惑,是已超出,不有分段生死矣。无色界外,仍有世界,四维上下,重重无尽,此是以质境言。若言佛界,便有‘法’‘报’之不同,法界寂光无相,并无界限,报界(术语曰报土)随报身而现,乃是化境,专为利众而示耳。佛之报土,既为利益众生,感者即可涉入,声缘菩萨,皆能往游,否则佛现此土胡为乎?

问:天界之分是佛尊金口所宣乎?详何经典?(门外汉)

答:大乘经中,多有记载,无法列举。无已,有‘法苑珠林’一种,等于佛教类书,虽属震旦之作,皆是根据教典,内有世界安立部分,可窥崖略。

问:佛法不明体用,色空之义不了,所谓体则曰真如,曰法性,曰法界,曰法体,曰般若,曰心……假名甚多,各宗不同,今欲概知法体之说,请问要看何种佛书?乞示知。(门外汉)

答:居士既知此名词,各宗不同,欲概知其缘由,自必遍阅各宗经典,方能清楚。如求略知,只在‘佛学辞典’上查阅,亦能分别名相,但不能详其义耳。然此动机,为研教乎?为证道耶?如为证道,短者‘金刚’,‘入楞伽’,长者‘华严’,‘大般若’,‘法华’等,任择一种,专意攻之自能识法性体要。若为研教,便须汇各宗主经,对照异同,方明旨趣耳。

问:受为五蕴之一,所言‘观受是苦’,是否仅指‘受’蕴而言,抑普指五蕴?(吴任辉)

答:五蕴之‘色’,是指外在身形,其‘受想行识’,是开内在心相,其中受字,乃代表心一部之名词。观受是苦之受,与蕴法之受,义小有异,只单作领受解,并非代词而已。身所受之困厄,是‘色’蕴之苦,心所受之忧恼,是‘受想行识’四蕴之苦。

问:‘苦’是实在,‘乐’是虚伪,事理显然,但心经上对苦之义,亦属于空,乞再释示。(吴任辉)

答:心经乃是发挥般若玄理之理,言万法色相,为因缘和合假有,而万法实无自性,故曰空。无自性是真空,现色相是妙有,然性是相体,相是性用,是性相体用一如,真空妙有一如,故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二句极为圆通。但心经是言性之经,自然对空详尽演说,不专言性之经,又当观机,或说性空,或说相有。虽然,而心经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二句,而与任何经文,并无矛盾。四谛说苦,心经言空,一就体言,一就用言,切勿误会也。

问:吾人之命根不断,不能与世间隔绝,当然息息相关,但处此苦苦之世界,而发心学佛,求解脱,应持何种态度为相宜?(吴任辉)

答:观自所受是苦,应当明了因果,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求解脱。观他所受是苦,应当同体起悲,随缘法施,善巧化导,教他解脱。

问:如何学习佛法,能使身心健康,古人云山有玉石草木不凋,人有至道形貌不衰,又云富润屋德润身,学佛之人,如多病衰颓,何能奋起精进,任重致远乎?因请指示健康少病之道。(合于佛法者)(黄清荣)

答:病弱固属秉赋与环境,然按佛理,亦与三世因果有关。明乎此,惟有至心忏悔,诸恶莫作,以绝罪缘,众善奉行,以培福因,使其夙业,无缘不生,造而能转,此其一。进而再深解佛理,应知‘身见’,乃见惑之首,‘我相’乃菩提之障,有此二者,不但为学佛之碍,而于世法,终日恻恻戚戚,亦失宽和气象,心不旷达,何由健康,此其二。

问:十善业道经是世尊在海底龙宫说的,当时的听众是什么类的。俗语说四海龙王,那么龙宫也是四个是不是?现世海上大轮船各方面通行,乃至大海战等,对于龙宫能妨碍否?(朱幼)

答:世尊在龙宫说法,经中明言,皆是水族之类,聚集而听。至云龙宫,受轮船及海战等妨碍与否,可以不劳所虑。所云龙王,系能通灵变化之龙神,而非蠢顽动物之龙畜,其宫亦系福报所化,非人世物质之建筑,故不受人类之妨碍。

问:我是佛教徒,往往要到佛堂去学理,丈夫见到常常出去,他就大为不满,这个难解的问题,怎么办呢?再佛教是一样的,为什么各个佛寺教的赞声不同?(张修证)

答:人生学佛,多有障碍,此须善巧方便,不可固执。若真心学佛,心中便是道场,家庭也是道场,何必外出。自己房中,早晚一炉香,百千声佛号,但出至诚,便能得益,似较乱跑惹是生非尚觉清净。若因执著,夫妻吵闹而使家庭不安,反启外人毁谤。至云各寺唱赞不同,此系南北中外口音关系,经典内容,无不一律,应注重其实际,不必在外表上吹求。

问:万法皆由因缘生,无非是假相,一法不有是否谓缘生性空?(莲云班)

答:藏通学人,业识未空,应作此观,真实谛故。若到业识转智,平等大觉,则性相不二,万法一如矣。

问:佛教说三心不可得,若逢乐不喜,逢苦不忧,此心何心,我等因远隔师训听深理实不明了?(莲云班)

答:三心不可得,且暂不说,果能逢乐不喜,逢苦不忧,便是不起分别,此心渐向平等。但既谓逢乐逢苦,是心内已起分别,而以法排遣,抑制其喜忧,此乃发乎情,止乎礼,为忍之道心也。

问:佛以慈悲摄化群迷,故有诸法,若迷归悟,即无一法可说,不过是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否?(莲云班)

答:诸上善人,既明‘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自当知众虽在迷,佛亦无法,佛若有法,则是圣解矣。不过契理契机,有不尽之善巧方便而已。

问:佛法导论里,圆净居士说,佛教是起信非强信,这点我最赞同,一味强信只是自我麻醉而已;但如何使我起信呢?这点我深感烦恼!(陈朝福)

答:古人有言,‘英雄所见大致相同’此言两智平等,方能彼此了解,佛我智慧,大相悬殊,不信其言,无足怪也。起信之法,大别有二,一者重其人,因信其言,二者究其理,因信其言。是皆谓之正信,而非勉强,如不重其人,不究其理,舍之而已,有何烦恼。既因不能起信,而又生烦恼,是重其人矣,而无由得入也,第一之

路不通,惟有取第二途径,如两皆不取,是惶惑有障也。

问:已具神通,如何辨别其为佛道或外道?(吴茂雄)

答:神通大别有六,能了生死,厥惟漏尽一通,而外道无之。余虽相同,然起用正邪有别,大小力量有别,智者自能辨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