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山脚下的碧云寺路近日将开启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条道路是游客进入香山公园北门的必经之路,因古刹碧云寺而得名,所以街道上的路牌上均为“碧云寺路”,然而街道两侧商铺和住宅院落的门牌上却都写的是“煤厂街”,这是为什么?
碧云寺在元代时曾称“碧云庵”,明代为何又有“于公寺”之称?香山碧云寺内的金刚宝塔建于何时?关于碧云寺路花岗岩条石路面铺设的时间,有上世纪20年代、40年代、50年代等多种说法,到底那种说法靠谱?
碧云寺元代称“碧云庵”明代称“于公寺”
碧云寺路因地处古刹碧云寺得名。碧云寺已有680多年的历史,坐西朝东,依山临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是在金代玩景楼旧址上建造的,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净业始构”,当时称“碧云庵”,是一座供佛的小庙。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这块风水宝地,扩建成碧云庵,并立冢域于寺后山顶,将这里视为“百年吉地”,广植青松翠柏。因太监俗称“公公”、“老公”,所以碧云庵又被称为“于公寺”。
明宋彦《山行杂记》中称:“(碧云庵)入门见殿宇,大约同卧佛(寺),而僧寮在两庑后,东西卑列,无幽遂境。”后来于经获罪死在狱中,他的生圹自然没能用上。
天启三年(1623年),大宦官魏忠贤又相中这块宝地,将于经的生圹进行大规模扩建,以备自己百年之后享用,并将碧云庵改称“碧云寺”。魏忠贤擅断朝政,自称“九千九百岁”,当时甚至有“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说法。据传,魏忠贤曾命营造生圹的官员要照皇陵的规模兴建。清康熙年间,御史张瑗奉命前往西山一带巡视,发现碧云寺后面“峻宇雕墙,覆压数重,葱郁绵亘,金碧辉煌”,以为是前朝王侯的寝宫,走进一看,原来是恶宦魏忠贤的墓地。于是禀报康熙皇帝,建议“仆毁”。康熙皇帝遂传旨:“魏忠贤墓著交与该城官员,什毁铲平。”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大规模扩建碧云寺,在被平毁的魏忠贤坟墓旧址上仿照西直门外真觉寺(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样式建造了一座佛塔,同时在寺内增建了行宫、罗汉堂、水泉院等。碧云寺建成后,乾隆皇帝亲自登上金刚宝座塔极目远眺,并题写诗句赞曰:“西山佛寺累百,惟碧云以宏丽著称”。
明清时期为京西煤炭集散地
《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记载:碧云寺路“东西走向,东起厢黄南营,与香山路相接,西止碧云寺,长920米,车行道宽7米。原是土路,(上世纪)50年代将天安门广场石条移此铺砌而成,1965年命名,是沟通香山公园与碧云寺间的主要道路。”
其实,这条古街始于明代,初为“煤厂村”,形成街巷称“煤厂街”。万历年间沈榜编纂的《宛署杂记》中有“寿安寺在煤厂村,唐建,名兜率,三易其名。宣德、正统年,高僧广霖募诸中贵重修,敕赐今名。内有石卧佛一、铜卧佛一,俱长丈有八尺,因相传为卧佛寺。”可见,今天的卧佛寺也属“煤厂村”管辖。
明代时,京西门头沟所产煤炭都要从香山过街塔(今挂甲塔)山路运到碧云寺南侧不远的地方储存销售,此后碧云寺一带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窑,开采出来的煤炭也被运到碧云寺南侧道边的空场上,形成村落后称“煤厂村”。清代随着静宜园的兴建和西山健锐营的设置,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加大,煤厂的规模也不断增加,清末民初形成街巷,有了很多店铺,故称“煤厂街”。其东西两侧各设一座城关,凡在煤厂街内贩运煤炭的,均在此交税。如今西侧城关尚存,而东侧城关早已消失。
煤厂街的煤炭交易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末,但储存煤炭的场地和经营煤炭的店铺已大为减少。据多位八九十岁的当地老人回忆,那时煤厂街上有四五家煤场子,最大的一家位于街的南侧,掌柜姓史,山西人,大高个,满脸铁色,人称“史老铁”。还有一家较大的煤厂子在街巷的北面,距离城关百余米,掌柜姓杨,门头沟斋堂人。最初专门出售斋堂一带的煤炭,后来改为出售香山本地产的煤炭。他除了销售煤块儿外,还雇了两个定兴人,常年在煤厂子里摇煤球。后来,这几家煤厂子也相继关张,只留下“煤厂街”地名被沿用至今。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两次经过煤厂街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4月2日其灵柩移往香山碧云寺。下午4时20分,灵柩经过煤厂街时,沿街商铺纷纷悬挂白花、黑幛子,以示哀悼。到达碧云寺前,为了能将其平稳运入寺内,事先沿山道用木板铺成一条坡路,用几十丈长的麻绳系在灵柩前端,在庄严的哀乐声中,灵柩缓缓地被安厝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
1929年春,南京中山陵园落成。5月22日,在碧云寺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遗体改殓仪式。26日凌晨1时行奉移礼,随后由24名杠夫敬谨移灵。2时30分,孙中山灵梓出碧云寺大门,沿煤厂街缓缓而行,沿街商铺再次纷纷悬挂白花、黑幛子为其送行。经过煤厂街后,灵梓沿东西向的大道(今香山路)东行,经玉泉山、青龙桥、海淀镇进入西直门。再经新街口、长安街等地至前门东火车站,由专列将灵柩运往南京。
从市区去往碧云寺,煤厂街是必经之路,由于当时的土路高低不平,坡度较大,行人及车辆经过极为不便。为方便人们前往碧云寺瞻仰“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和开展纪念活动,于1953年对该街进行了改造。一是将街巷取直加宽,将临街的部分店铺向街道两侧迁移;二是由500位工匠历时半年铺设长方形花岗岩条石。每块长约1米、宽约0.5米。这些条石一部分是改造天安门广场时拆除下来的,一部分是清代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所设御路上拆下来的。当时还没有先进的起重机械,完全是靠“倒链”(一种使用简易、携带方便的手动起重工具)及人工搬动,用马车运至香山,然后自东向西沿煤厂街铺置,路宽7米,全长近1公里,如今其路面基本保持原貌。
作者:户力平
编辑:柳河
来源:北京晚报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