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震撼全球科学的—正负W粒子、中性Z粒子与单一喷射能流的发现,可更进一步证明佛说色空关係。
在以前的几篇论文内,我简略地提到了当代权威物理学家,原籍义大利的卡洛?鲁比亚博士(Dr.Carlo Rubbia)发现W粒子及Z粒子,并因此伟大成就而荣获一九八四年诺贝尔物理奖。
在这篇拙文,根据最新的可靠科学资料,较为详细地介绍鲁比亚博士震撼全球物理学界的最新发现,及其引起我对佛理的更深一层领悟。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初,鲁比亚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之后,应邀在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idish Academy of Science位于瑞典首都斯托哥尔靡Stockholm)的大礼堂向科学界致词。列席的科学家都是世界各国的科学硕彦,还有年轻的科学学生多人,济济一堂,无不争相聆听这位核子物理学的新巨人的演讲。
鲁比亚博士于一九八三年一月,领导欧洲共同核子物理研究所(Euro-pean Laboratory for Particle Physics简称CERN)的UA-1实验组发现W粒子及Z粒子。举世敬重,公许为诺贝尔物理奖的最可能得奖人。他果然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与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美尔博士(Dr. Simon Van Der Meer),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通常,瑞典皇家科学院推荐给诺贝尔奖金委员会的物理学家,都是有特殊发现的科学家,而且是发现经过多年之后才会获提名;但是这一次,在鲁比亚发现W粒子与Z粒子之后一年多,就予以提名颁奖,可见其对鲁比亚博士卓越成就的特别重视。
瑞典皇家科学院推荐鲁比亚与范?德?美尔两氏为诺贝尔物理奖得奖人,是科学界对于两氏的特殊贡献的最高承认。鲁氏发现W粒子及Z粒子;范氏进行质子及反质子的撞击实验成功,奠定了发现W粒子与Z粒子的理论基础,两氏所发现的弱力媒介W粒子及Z粒子,对于基本粒子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物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宇宙中存在四种基本的力量—「重力」、「电磁力」、「强力」(联络中子的力)与「弱力」(影响放射物质衰变现象的力)。我以前在拙文中说过,这四种力量不约而同地接近佛陀所说的四种「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关于这四缘的解释,详见唯识论)。其实除了用以解释唯识外,还含有解释宇宙生化之理。拙文以前已说过,此处不赘。
科学家认为:这四种宇宙基本力量,各有不同,但是可以纳入于「统一磁场理论」(Unified Field Theory)来说明。早在一九六o年代,已经有三位物理学家史帝汾?威恩伯(Steven Weinberg)、薛尔顿?李?格拉绍(Sheldon Lee Glashaw)与大卫?殊拉默(David Schramm)共同发现「电磁力」与「弱力」之统一,且因该论文而荣获一九七九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三氏预言:字宙中还存在传送「弱力」的「粒子」。果然,鲁比亚博士在一九八三年发现了「W粒子」与「Z粒子」,证实了三氏的理论正确。
鲁比亚博士,一九三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生于义大利哥里斯亚,一九五八年毕业于比萨大学(Pisa University ),后来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高能物理学;一九六一年起,担任欧洲共同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一九七o年起,兼任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他现在负责领导欧洲共同核子物理研究所UA-1研究组,每週五在美国哈佛大学授课。
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得主范?德?美尔博士,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廿四日出生于荷兰的哈谷(Harcort)镇。他出身于荷兰迪尔夫特工科大学,在菲力浦公司任工程师;一九五六年进欧洲共同核子物理研究所,现任该所主任工程师;一九八三年获日内瓦大学与荷兰安斯丹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他在一九七一年发明用来测定「撞击加速器」的撞击强度的方法,命名为「范?德?美尔测定法」,对于加速器工程有很大的贡献。较早时,在一九六八年发明「机率冷却法」,利用电矿脉动,使粒子束中的快速粒子减低速率,而同时使慢速的粒子增加速度,达到收聚粒子的目的。
虽然上述三位物理学家预言:宇宙中存在传送「弱力」的粒子。但是科学界谁也未见过这种粒子,因为认为利用质子与质子的加速及互撞,来製造华因柏格所预言的粒子是不可能的,而且也认为没有可能製成「反质子束」。
鲁比亚博士却认为有可能—经过缜密的计算之后,他认为运用范?德?美尔的方法,应该可以将反质子收聚起来—于是请范,德?美尔负责进一步改造加速器,他自己则设计「粒子追踪器」。同时,他从世界各国邀请了数百位顶尖的物理学家和技术专家,来参与改进该研究所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使之成为全世界最强力的「质子反质子互撞实验仪器」。一九七八年开工,一九八二年秋季完工,仅在数月之后,一九八三年一月,鲁比亚博士及其领导的研究组就用此一装置发现了W粒子!
W粒子,正确的名称为W士(正负)粒子;Z粒子的正确名称为Zo粒子。
鲁比亚博士及其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上微粒子(又称T夸克Top Quark),他们现时忙于整理一九八四年底以前的一切实验资料,希望找出宇宙中是否还存在比夸克更微小的构成物质,有没有黑格氏粒子(Higgs')、三原色(Tricolor)及超对称理论是否正确?微中子是否还有新发现等等高能物理学上的问题。
在皇家学院致词时,谦逊的鲁比亚博士将发现之功归于欧洲共同核子研究所全体各国科学家。他解说这座设于法国与瑞士边境的世界最巨大的加速撞击器,如何每天以光速来撞击「光子」及「反光子」五千万次,终于发现W粒子与Z粒子。他并且说:该加速器的撞击也发现另外不同的微细物质单骰,都是瞬生瞬灭的,至今仍未知其性质。
起先,科学界对鲁比亚博士的发现都表示怀疑,后经证实之后,皆为之欣喜鼓舞。科学界甚而因之推出一个新的宇宙组成学说理论—「超级均称结构」(Supersymmetry),可能循此奠定了最终的「万物自然生灭之理」(The Ultermate Theory of Everything)。
高能物理学界一直都在努力追寻宇宙万物自然生灭的「成住坏空」,又从空到成的循环之理—这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早就指出的宇宙万物生灭自然循环法则。现代科学直到最近几十年,由于核子物理学的发达,才体会出来这种循环,而予以追寻根柢。
当代顶尖高能物理学家们,都在努力找寻,到底最细微的物质构成单位是什么?有没有止境?是什么力量促其形成生灭?是什么力量使之发生相互影响作用?基督教无疑地相信是由于有一个万能的上帝创造的,但是以这位人「相」形象化的「上帝」创造无限的宇宙万物,显然并不能令冷静的有识之士满意信服。
鲁比亚博士在其致辞中表示,他最钦佩的是宇宙大自然的均称秩序。他说他研究物理学多年,深感惊异于宇宙万物其构成的规律和谐,使他不禁要问:「是谁具有这样伟大的力量,能够创造宇宙大自然?使一切万物都合乎数学方程式?」鲁比亚博士并没有把宇宙的创造者归功于一位「上帝」。他言下之意,强烈地暗示着自然发生和不可能由任何「人」或「神」创造。这一点暗示,是在座听众所忽略的,只有细心品味,才能意会得出来。
鲁比亚博士说:构成宇宙万物现象的力量,并非来自粒子,而是来自「力」的作用,因为基本粒子只是「点」,没有层次,并无一物(关于粒子、质子等全属于空无一物,参阅各篇拙文,此处不赘)!他又说:完全是力的作用,使基本粒子组合而自然形成物质(这种从「空」到「有」的现象,以前拙文均有说明)。
鲁比亚博士又说:宇宙中的若干不变性,也是由于「力」的作用形成,例如:电磁力就是由于局部的「时」、「空」性质有关的「规范不变性」(Gauge Invariance)原理所形成的,其他几种「力」,所谓「强力」、「弱力」等的形成,亦与此相似。
鲁比亚博士说:研究科学,必须从「物质」宇宙,进入几何学和抽象概念的宇宙,及形而上的世界,并从高于物质的观点来观察宇宙大自然!
鲁比亚博士又说:理论物理学界目前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六种轻子和六种「夸克」(微子)所形成的,但是在这十二种最微单位之下,又是什么情形呢?是否还有更微细的单位呢?目前还无法推测。但是,不能因当前科学无法推测,就武断这十二种基本粒子就是宇宙最原始的状态!由于尚无理论作为依据,科学界就无法确立具体的实验计划,去进一步找寻更细微的单位。至于W粒子及Z粒子,由于对其预测的科学理论早已成熟,科学界就有所依循,只要方法得当,迟早必会发现它们。
他又说: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是否是宇宙构成的最细微单位?科学研究物理以来,已经不断的有新发现。每一次革命性的发现,都会修正物质构成观念。从研究发现中,我们知道:物质的结构,分了还可再分,一层之下,还有一层,分开一层,又发现裡面还有更奥妙的细微结构—科学最早发现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分子,后来发现更细微的原子,又发现更细微的核子,更细微的粒子和微粒子—当代科学界,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把基本的粒子、微粒子等等再分析开来,追寻更更细微的结构。如果有所发现,又将不断进一步追寻更加细微的结构单位。
从鲁比亚博士的几段谈话,不难领会出他暗示着两点:
一、宇宙不是任何人或神或上帝创造的,而是由无形的「力」形成的。
二、物质的细微分割是无止境的。
佛经常说「诸法由空生」、「空生有」;推动万法的就是「识」,「识」是一切力量的根源;又说万物可以不断分割,永远分割不尽。这些观念,与最新的尖端科学发现都不谋而合,不能视之为作者的牵强附会。佛经有关此类记载,我在以前的各篇拙作已经引用得很多。
鲁比亚博士的谈话,我在此有一点点补充:当代尖端科学界,公认的宇宙物质构成基本单位是十七种,包括五种波子(Boson)—即电磁光子(Photon),「强力」的胶子(Gluon),W正负两种粒子,「弱力」Z粒子,及十二种菲子(Fermoin)—即构成物质的六种微子(夸克Quark)、三种电子(Electron)、三种微中子(Neutrino)。
这些已知的五种居间向量波子(Intermediate Vector Boson),即是光子。与西德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发现的胶子(Gluon),新发现的正W粒子,及负W粒子,与Z粒子,都是兄弟。
发现及证实了正W粒子及负W粒子的存在,及测定其质量,就证实了电磁力与弱力之间的关连性质,两者是同一体系的「力」。
最早,在一九六五年,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与杨振宁两位博士,首先提出「居间向量波子」观念,并将传达「弱力」的「向量波子」命名为「弱力粒子」(Weak Particle),简称为W粒子。李杨两氏曾因发现「夸克」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首次获得该奖的华裔科学家。李杨定律为全球物理界所推崇,李杨对「弱力粒子」的推论,也被全球科学界接受。各国科学家都努力去找寻这种W粒子,但都未有所获,于是又再存疑。
一九七三年,「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与美国的菲美国立加速研究所分别发现:新种类不与电荷发生变化作用的弱力引起中性电流(Neutral Current)现象,从此而知道,传送弱力的媒介,除了正W粒子及负W粒子之外,还有一种Z粒子。至是物理界才普遍接受这三种粒子存在的可能性,各国都各自设法设计实验来找寻它们。
在各种粒子之中,W与Z都是最重的粒子,也是最难在加速器中製造的。因此,在过去二十多年来,W与Z两种粒子,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的存在状态,未能在实验室造成。一般科学家甚至有人认为,地球上不可能有那么巨大高能的加速器来撞击製造它们(必须用质子撞击才可产生。在宇宙中,星体的爆炸则具有足够的高能)。
美国国立布鲁克希汶实验所,曾经计划製造一座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uper Proton Synchrotron),来进行质子与质子互撞实验,不过后来认为欧洲共同核子研究所的计划—用质子与反质子互撞—更为有效,所以美国放弃了用质子与质子互撞的计划。
「欧核」的计划是用反质子来撞击质子。因为鲁比亚博士认为:反质子与质子互撞,不会会产生特定的粒子,而且撞后的状况也较为容易检测。
可是最大的困难问题,就是在地球上没有游离反质子的存在,只有宇宙深处才有。反质子与质子相遇,就会在一闪之间变成非常巨大的能量,使反质子不能以稳定的状态存在。因此,科学家必须先製造反质子,才可以进行上述高能的「质子」与「反质子」互撞实验。
如果要製造「反质子」,必须有一种设备—可以把能量以电流形态输入来取出「反质子」。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式E=MC2,可知能量可以转变为「反质子」。不过,需要很大的能量,才可达到倣造出宇宙深处往昔「大爆炸」中心的高能高温情况,才可析出「反质子」。换言之,其所需的高温至少是我们「太阳」温度的一百万倍,再经过加速与撞击,才可製成反质子。这样的超高温,在我们地球上,纵然有美国史丹福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长达数十英里的庞大同步加速器,也未必能製造出来。
除了人造超高温极其困难之外,还有别的问题,就是,怎样将不稳定状况及飞散的反质子冷却凝成滴予以收集?这种冷却的技术,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想製造大量的反质子,更不容易。
一般来说,使用高能的质子撞击核子可以产生很多粒子,也附带析出一些反质子,但数量不多。使用两百万个质子撞击核子,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反质子;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不断撞击,才可获得足够的反质子,以供撞击质子来製造W与Z粒子。上面说过,最大困难有二:一是製造超级高温、二是冷却及收集反质子。
对于冷却技术,苏联的诺伯西比尔斯克核子物理研究所的布德卡尔博士,曾发明「电子冷却法」;但是此法只适用于冷却较低能量的粒子,不适用于超级能量的粒子。
「欧核」的超级同步加速器有两座,都是建造在地下的(在山腹内)。一座重达二千吨,高达三层大楼的电子高能计算机(电脑),称为「地下第一组」(Underground Area-l),简称UA-1 (见彩色图十一之二,就是由鲁比亚博士率领一百五十位国际尖端科学家合力设计建成的,由鲁比亚博士担任主任。另一座较为小规模,重约两百吨,被称为「地下第二组」(Underground Area-2),简称为UA-2,由达流拉(Pierre Dariulat)及狄理拉(Luigi Dilella)两位物理学家领导。这两组加速器,能够产生超级高能高热,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欧核」的主任工程师范?德?美尔博士,为了解决冷却超级高温问题,而设计了「机率冷却法」。
范?德?美尔说:通常情形,在加速器内的「粒子束」会在轨道的周围振动,以致「粒子束」(如「光束」)的宽度很宽很散,不够集中。若要使粒子撞击效率发挥到最大,必须将「粒子束」收缩集中。收缩的方法就是在加速器的每一「环」,分段装置检测器以测定通过的「粒子群」的能量分布情况。检测器发出电讯,输入「修正电极」,后者适当修正通过的粒子群的能量层次,使之保持划一的标准,各粒子的振动率因此整齐划一,「粒子束」就缩小及集中。
他说:「机率冷却法」的原理,就是运用检测器检验通过的「粒子群」的能量分布。发出电讯通知「修正电极」,由后者修正粒子群的能量。这种修正必须在「十亿分之一秒」之内完成。
范?德?美尔博士设计的「机率冷却法」系统,可以将粒子束收聚,提高其撞击的效率,并且使质子与反质子撞击实验得以完成,从兹发现W粒子及Z粒子。
鲁比亚博士与范,德?美尔博士的成功,是现代物理学的又一次胜利。他们用超级加速器複製了宇宙最初形成「大爆炸」后的一刹那—第一百万分之一秒钟—的高能高温情况之一,製造了反质子;也用反质子与质子的互击而製成了W粒子和Z粒子。这就证实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准确性;证实了宇宙最初的确是经由大爆炸而形成,并逐渐变成为今日的情况。
图一为「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的核子加速设施示意图。该所设于法国与瑞士交壤边界山地,右上角的小圆圈,代表一座「同步加速器」,其下侧有一8形,代表一座反质子聚集器(AP)。质子光束同步加速器(S)予以加速,循小圆圈外圈的管道射向超级同步加速器(以大圆圈US代表),经过后者的四英里管道飞行,速度达到接近光速,进入地下第二实验室(UA-2),及(UA-1)。
同时,从反质子聚集器(AP)射出反质子,以相反方向,循着同步器内圈的管道,加速射向超级同步加速器(US)的外圈管道,经过四英里管道飞行,达成接近光速,射入(UA-2)及(UA-1)两座实验组巨大电脑控制的微粒侦察器(高达三层大楼),在两层的合金管筒内,与来自相反方向的质子射流相撞,发生撞炸,形成了W正负粒子,及分解出许多微粒,在一边形成单一喷射电子能流,在另一边则出现等称的空虚(请看图二及彩色图十一之二说明)。
在「欧洲核子物理实验所」的「地下第一组实验室」内,核子同步加速器的密封圆筒形「微粒侦察器」的内层中,质子(正子)与反质子(反正子)从相反的方向,以接近光速射出,两者相撞,产生W正负粒子,这颗正或负的W粒子在一兆兆分之一秒钟之内,分解为两种较为长命的微粒:一个是电子,一个是虚无的微中子。连续的电子流形成高能喷射流;但是与其相反的另一面,是虚空无物的,因此被称为「单一喷射能流现象」(在核子物理学上,依以往的理论,认为应该有两种相对电荷,方向相反的喷射能流。此次W粒子的发现,推翻了该种理论;而进一步承认了物质与空虚的互通性—「色即是空」的色空关係)。
图中央的W代表W粒子,P代表质子,AP代表反质子,P1、P2等代表互撞后产生的各种残馀不完整的极细微物质能流,N代表似虚似实的残馀物质微体能流,M代表单一喷射能流,E代表「空虚」(作者冯冯绘图说明)。
关于宇宙大爆炸,在佛教最古老的经典中都已有若干记载,甚至于在佛陀以前,就已有经典说明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请参阅佛说「大楼炭经」和「起世经」等经)。
「大楼炭经」是佛说宇宙源起生灭之理的经典,名为「大楼炭」者,就是形容宇宙当初爆炸焚烧之烈火高热。以「大楼炭」的焚烧作为比喻,显然是因为当时的徒众难以瞭解太空的实况,世尊乃深入浅出地以印度人习见之烧炭大火,来形容宇宙的大爆炸大焚烧。
事缘世尊游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大比丘二千五百多人追随。饭后,众比丘叩请世尊讲解天地成败事(见大楼炭经第一卷第一品阎浮利品),世尊乃解说宇宙的成因及过程,以大楼炭之烈火爆响为譬喻。在第一品「阎浮利品」中,首先指出:宇宙的複度构成,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悉烧成败是为一佛刹」,即是说宇宙三千大千无数的複度空间星体,形成于爆炸焚烧,亦将毁灭于爆炸焚烧;由成到空,一个週期,谓之一个「佛刹」—这正符合当今尖端科学的发现:「宇宙乃大爆炸而形成。」
大楼炭经阎浮利品第一云:「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时,尔所四千天下世界,有千日月,有千须弥山,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龙宫,四千大金翅鸟,四千大恶道,七千种种大树,八千种种大山,万种种大泥犁,是名一小千世界。」
在两千多年前世尊已经很明白指示出:日(太阳)和月(月球)都是旋转照耀的天体。这和当前科学的发现:太阳是旋转不停地绕行(环绕着银河系中心前进)的事实完全吻合。月球是旋转的,那已是现代人的常识了;但是西方社会、直到几千年前,还称太阳是不动的「恆星」、「地方天圆」、「日绕地行」、「地是宇宙中心」。
世尊所述上语可译为:「你们四周有无数的世界,有着千千万万个太阳和千千万万个月球,有千千万万个巨大的大光明山(须弥山之意就是大光明山)。」世尊以「山」字来比喻巨大无比的体积聚体,这「山」字,是又高又巨大又多又集中之堆,未必就是指我们熟知的「山丘」、「山峰」。那么,我们很容易就瞭解世尊所指的须弥山,实在就是发射着巨大光明的「银河系」中心光团,或任何「星云漩系强烈高能中心」。
世尊所说的「四千大海水」,是拿世人熟知的「海」来譬喻世人所不熟知的「太空」,我这种推断不能算是牵强附会。古代各民族每每多用「大海」来譬喻「太空」,例如埃及古代文字就以「大海洋」来譬喻外太空。现代考古学家发掘三数千年前的埃及金字塔及万年前地下金字塔,发现其牆壁上均刻有死者帝王乘坐船舶,驶入茫茫外太空「大海洋」去的石刻图桉及象形文字;那么古代印度的梵文以「海」喻外太空,是极有可能的事。如果我们接受这一种解释,则佛经中所说的「无数须弥山,在千万大海之中」,就是许多座星云漩系在浩瀚的太空之中,这就明白了,不必去考据到底地球上那一座山是须弥山了。
至于世尊所说四千大「龙宫」,愚意认为不可被世俗所传说「龙」的形象所限制,很可能世尊所指的是外太空的各种「太空舱」、「太空基地」、「太空站」、「太空城市」、「太空殖民地」等由高等智慧生命所造成的居处;世尊所说的四千大「金翅鸟」,未必就是真正的鸟类,「鸟」而有「金」翅,很可能是一些太空梭穿飞机或火箭;世尊所言八千种种大山,很可能是宇宙中的各种太空飞石或不完整的星体;万万种大泥犁,愚意认为是指「彗星」之群。彗星是发光的星体气团,所过之处,犁起太空气体和星体的波动,就如大泥犁之犁动泥土,所述的泥犁都纵广二万里,烈火高热(见大楼炭经卷二大泥犁品第四之一),可证。
世尊当日讲佛法,开示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印度各国邦的穷苦劳工和农人,多数是文盲,没有什么科学知识。世尊为令他们瞭解,势必运用他们所习见熟知的事物来作譬喻,因此,用「山」来譬喻星云漩系中心或星体太空飞石,用大海来譬喻无限大的太空,用「鸟」来譬喻太空飞机,用「龙」来譬喻太空船,如果我们接受这种推断,那么,世尊所讲三千大千世界等无限大的世界宇宙,和这些上述的「山」、「鸟」、「龙」之类,就明白地吻合相互一致了。世尊讲的断非局限于我们这个地球的情形,更不是局限于印度的情形。世尊讲的,若从今日太空科学眼光来予以重新分析,很显明地是指太空宇宙的。
大楼炭经灾变品第十二,记载着世尊详述宇宙灾变的情形:「大乱风起吹大海水,波三百三十六万里,……世间有七日出,四大天下及八万城,诸大山及须弥山,皆嶔峨动摇,须弥山王四千里一崩堕,八千里万二千里万六千里……而崩堕……须弥山王尽破坏,诸泥犁一切皆破灭尽已……。」
凡此都符合星云漩系大爆炸的烈焰巨风喷射情形。
该卷又载:「……有风名僧竭,周匝四面起,吹水稍稍减,其上波起生厚沫,化作七宝交露……造作天人宫殿……乱风持以于世间天中央,造作须弥山王……。」
这些叙述,看似神话,但若以当代尖端太空物理学说「大泡泡学说」来看它,就会惊奇地发现:佛说的泡沫形成光明中心(须弥山),竟似「大泡泡学说」所述,大宇宙中心爆炸后,强烈喷射出泡泡,各别形成一个个星云漩系中心(详见拙文「大爆炸与大泡泡膨胀学说」)。
当然佛经不是现代的科学教科书,但是,没有什么理由非得看见佛经使用现代的物理化学名词,才相信佛经内也讲宇宙科学。拙文也无意把佛经硬改为现代科学教科书,实际上,佛经比现代科学教科书更深知宇宙的奥秘,只是用古代的通俗常识字眼去表达而已。
我在多篇拙文中不厌其详,反覆地用现代尖端物理来试证金刚经及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概念。然而有人批评谓「色」字不能当作「物」解,故此不能也不应用科学来证实色即是空。又说:佛学是超越一切的,不应牵强附会地硬拉科学。论者自有其高见,我不拟辩论。不过,佛经内把宇宙分为「色界」、「无色界」,这样说来,「色」字当然是除了其佛学特定意义之外,也含有物理上「物」的意义。「色界」可说是物质界,无色界可说是非物质界,中外很多科学研究者及佛学研究者对此是都同意的;「色」并非纯粹是抽象的概念而已。
有人主张:「佛学『超越一切』学问。」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自然同意此说;不过,佛学亦是宇宙的一部分,科学是研究探讨宇宙真理的学问,和佛学的真理是殊途同归的,为什么研究佛学不可以用科学去试证或解释?
我并不是唯一从事科学求证佛学的人,已经有很多比我更深入科学及佛学的学者,早已在努力用科学求证佛学。英美法德各国,甚至苏联的无神论科学家庞德柯波尔等都在用新科学比较佛学,都发现佛学的真理与尖端太空物理学接近。他们的发现,证明我的研究方向并没有错误,使我心中感到非常振奋。
英国科学家如F?赫依鲁、H?邦第、F?歌尔特等都认为:宇宙是从「无」生「有」。这和佛说的「空生万法」、「空即是色」是相近的见解。德国物理学泰斗E?P?朱尔顿博士,创立「创造之场」理论:「场」的能量是空虚的,但是会从空虚转化为物质的质点。
现在从鲁比亚博士的实验,更可以证实这种「空」生「有」、「有」生「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正确性。上面提及的W粒子、Z粒子、和夸克之类,科学家都承认它们是虚无无实体的质点。W与Z粒子的发现,正是高能物理学的又一件大事,也是又一次证实了宇宙是大爆炸产生形成,从空生有的。亦即是证明了华严经卷三十六宝王如来性起品三十二之三所载:「虚空悉为一切万物所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依虚空性,谓无色界众生处,色界众生处,欲界众生处,此三界悉依虚空……火劫起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大地草木金刚围山,皆悉炽然,烧尽无馀……大风起名曰坏散,悉能坏散磨灭大千世界(这是宇宙大爆炸的另一写照,或是星云旋系爆炸的情况)。」
该篇偈云:「一切三世间,欲色无色界,离我及我所,安住于虚空。」
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色界」是有形有质的物质世界,欲界是有情有欲的生命世界,主观及客观,远或近,都与空相通,来自空,归于空;W与Z粒子只有几千分之一秒钟的瞬息存在,就归于真空,不正是符合佛经说昙花一现吗?不是如金刚经说的如露、如电、如幻吗?不是又一次证明了佛说的空与色的关係吗?或者仍会有人觉得这是牵强附会,到底是要怎样解说才破得了其无明我执呢?
我们不妨再回到「欧核」W与Z粒子的发现过程与原理上去,越瞭解科学,会越有助于契悟佛经的观念,所以下面的介绍应该不算是多馀的赘文。
一九八三年夏天「欧核」地下第二组(UA-2)的科学家发现,加速器出现奇异的异常粒子幻象,瞬息即灭,无法证实是否为粒子。该组成员整个秋季都在研究此一幻象,无法获得答桉,秋末到耶诞,又再发现异常,但仍缺乏充足的证据可断定为粒子出现。直到一九八四年一月,一位原籍伊朗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穆罕默德(Muhammad Muhammadi),在实验室内独自当值,观察加速器内的情形。他用一个由电脑控制称为Megatek的,透视录影超速器的终端室仪器,检视质子与反质子互撞的情形。他发现:当正质子与反质子相遇之后,两者全部化为虚无的「纯能」(Pure Energy),纯能旋即又转变为新的质点,在一百万分之一的「百万分之一秒钟」之后,又立即消弭化为较细微的质点及放出辐射。其废物残馀(Debris)飞到电子侦测器(Electronic Detector)内,由巨大的电脑计算机系统加以分析,并将所有过程重新整理,以立体映像放映在萤幕上,供物理学家研究。每一段撞击爆炸都分别予以标示为「事件」(Event)。
午夜以后,穆罕默德惊愕的看见:电脑萤幕上重组出「事件A」的标题及立体图形—互撞的质点,放射出空虚的能力喷射流(Energetic Jet),其内隐藏有一个高速的重电子「牟子」(Muon);在喷射能流相反另一边的互撞点(Collision Point),本来是应该出现某些相对性质点的,却是空虚一片,一无所有!
这种单一喷射能流(Mono Jet)的情形极不寻常,穆罕默德起先以为是侦检器失效,经过一小时的研究之后,他决定需要找人帮助。他请到了同事哈佛大学的一位年轻副教授詹?鲁夫(Jim Rohlf)来鉴认。詹?鲁夫到「分析室」来重检电脑,所得的重组报告亦如前述—在喷射能流相反方向完全是一片「空虚」(见图三、图四)!
这种出现「空虚」的奇象是无法解释的,因为从学理上来说,在正质子与反质子的互撞之后,在一边的互撞点出现什么粒子,在相反一边的互撞点也必会出现相对的东西。两氏将观测的奇异结果向鲁比亚博士报告。
一九八四年二月,这件物理学奇蹟,已经传遍了全球物理界!「UA-2组」的主任达流拉与狄里拉两氏不得不将报告书公开于世,同时,鲁比亚博士领导的「UA-1组」也加紧研究。
说明:
反质子的射流,与来自相反方向的质子射流,相撞之时,反质子内的反微子(Anti-quark)与质子内的微子(Quark)相撞而形成Z粒子(图中的爆炸形Z),反微子放出胶子(Gluon图中的G),胶子形成喷射能流。而在另一方面,Z粒子分解为「反微中子」(Anti-neutrino)与「微中子」(Neutrino),两者都是虚空无实质的。胶子喷射能流,亦是「单一喷射能流」,(原理与图二相同),此种物质与空虚相通的关係,又一次证明了佛说的色空关係。
这是另一个实验,再进一步证明了「空」与「色」的超级均称结构关係(Super Symmetry),「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当质子与反质子相撞之时,质子内的胶子(Gluon)与反质子的「反胶子」(Anti-gluon)相撞,形成Z粒子,旋即分解为微胶子(Gluin),每一微胶子旋即分解为两个「微子」(夸克)及一个「微光子」(Photino),「微光子」化为乌有,而微子则化为喷射能流(一道或两道,但亦是单一喷射能流),在另一相反方向是「空虚」!此种情形,称为超级单一喷射能流现象(作者冯冯绘图说明)。
「UA-2组」一共发现两次不同的异象,后来「UA-1组」也发现好几次异象,但仍以「UA-2组」第一次发现的为最奇特。
鲁比亚博士在华盛顿发布新闻时称:「UA-l组」也发现了数次类似「事件」,但仍以「事件A」为奇观及最难解释。这种奇异现象是超越了W粒子及Z粒子的。我们看见的是在一边有某种能力巨大的喷射气流,而在另一边则是空虚无物的真空,这是和基本物理法则不符的。根据物理法则,「能力」必须保留(Energy Must be Conserved)因此,在这一边出现喷射气流,在另一边也必会出现均等的相对气流或什么东西!我们的仪器很巨大,有重达两千吨的合成金属足以收禁每一粒质点,不致有洩漏。但是仪器内那一边就是虚无一物,无迹可寻!」
鲁比亚博士说:「这种神秘的『能力失踪』情况,可能有几个成因来源,最大的可能就是『微中子』(Neutrino)—这是虚无实质的一种质点,也没有电荷,能够以光速飞行,能穿透任何物质,与任何物质互为作用(Interact),能穿透数兆亿英里厚度的铅,更别说实验室的侦检仪了。但是,在此种多次实验中『消失能力』的事件,并不似是有『微中子』在作怪。」他认为最大的可能性乃是製造成了一些未知的新质点,是新的物理学。
实验的物质化为绝对真虚无!这发现正是又一次更积极证实了佛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着了「文字相」的人硬要把「色」字含义之一是「物质」的可能性予以摒除,硬要说「色界」并没有「物质界」的意思,硬要把佛学中的宇宙学真理剥除,把佛学从宇宙脱离,把佛学变成只是相当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修养修德格言。这种受到儒家影响的狭窄的见解,是把佛学降级缩小得太过了!等于把「物理学博士」降贬为「茶博士」。持此种狭窄眼光的人,可能是无法接受我上述超时代万能核子物理学的发现是趋向佛理的!其实,佛理是超级宇宙的构成成分之一,和宇宙物理是相通的,从宇宙物理再去发现佛理,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捷径。为什么非要把宇宙科学视为与佛学对立的呢?为什么不许谈科学?为什么把佛理局禁于欲界内淼小的人身?使佛学沦为功利主义的修身格言,而不能导人修行进入更高的境界?
鲁比亚博士发布的新闻,引起全球科学界的剧烈震撼!许多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纷纷参与推论这一「物化为虚无」(色空互通互换)的奇异发现。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哈佛大学核子物理系主任格拉绍博士(Dr.Sheldon Lee Glashaw),发表了三篇论文,推论此事件。格拉绍博士在文中推崇鲁比亚博士是物理学的「教皇」。格氏的文章显然趋向于承认色不异空的真理(此处不拟详述其论文)。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Madrid)的四位理论物理学家:玛丽亚?赫列洛女土(Maria Jose Herrp)、路易斯?伊班尼夫(Loeis Ibanez)、凯因坦诺?罗柏斯(Cayetano Lopes)及法兰西斯可?甄杜兰(Francisco Yndurain)联合发表论文推论:正质子与反质子互撞后,产生一个微粒子和一个「微光子」(Photino),微粒子夸克会汇集成「喷射能流」出现,「微光子」是与「微中子」(Neutrino)一样虚无的、看不见的、无法侦检的,会把能力带走,了无痕迹可寻,于是造成了奇异的现象—在一边出现喷射能流,在相反一边是虚无一物的虚空。
在「超级均称结构」理论(Super Symmetry)中,宇宙万物都是由「空」与「有」两者对称存在的。有一粒正质子,就会有相对的一粒反质子;有一粒微子,就会有一粒相对的微中子;有一粒「有」的什么质点什么子,就会有一粒「空」的相对什么质点什么子。而且,「空」、「有」之间是可以互换互通的,并不需任何数学方程式。这种从浅释,就可见尖端物理学家的理论多么接近佛理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有人讥嘲我为「牵强」、「附会」,那是太缺乏研究精神,太主观了!又曾有人以「水」化为「蒸汽」即是「物」化为「能」来否定我说色即是空。但是,水化蒸汽或结冰,只是表相的由温度引起的物理形相变化,并非原子及次原子的核能物理变化。「水」、「冰」、「蒸汽」都未改变其二氢一氧(蒸汽本身也不是「能」,释放出的才是能)的结构。这些物理情形,他并未研究清楚,就拿来作为例子,说「色」字绝不可解为「物」,未免太肤浅了罢,至少也应先多研究物理学才说罢!当然我的理论也尚未成熟,而且很幼稚,但是我在高能物理学、核能物理学及理论物理学上,不停地在追寻新知,在佛学上也尽力去学习之中。我写的文章并非纯出于宗教热忱的附会强词;还有人批评说:科学永远在革新,新陈代谢,今日的新论,明日可能就不适用。又说: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被认为是不适用了。而且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过时了—至今尚未发现鱼类化石—所以不应以科学来佐证佛学,这些也是未曾真正下过功夫去研究的皮相之论。
今日高能物理学的大多数设备,包括加速器、核子撞击,和太空科学、太空船、核子武器、光束等等新发明,都建基于「相对论」;如果相对论是错误的,那么多的新太空研究,新物理成就,就都不该成立了!今日最发达的生物遗传工程学的成就,奠基于「进化论」;如果进化论过时,那么,生物遗传工程学、新考古学和地质学,在地层及海洋地壳种种进化证据的新发现(包括鱼类化石的最新发现)—中国大陆广东龙川,早于五十年前发掘到史前鱼类化石,加拿大各主要博物馆均收藏有史前及史后鱼类化石—就都早就给科学界否定了。为什么还能不断发扬呢?我觉得我们不应因噎废食。科学的不断进步,是事实,但是有些科学真理是不变的(除非宇宙本体已经在变化)。若以现阶段的宇宙情况—为我们所知人类存在的时间内的宇宙—而论,至少,「相对论」、「进化论」和「超级均称论」等等,尚不会变化;拿它来对证佛理,应该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也不是牵强附会的事。我不是唯一「一厢情愿」的人,多少世界上的尖端科学家、佛学家都在向这样的方向探讨着。
物理学家所发现的宇宙构成,是基于一种超级均等对称的「有」「无」并存关係。我认为佛理的「空不异色」,即早已指出此种关係,有些学者要把「空」、「色」学说局限于修行观念上去,不容许我用之解释宇宙物理,那是不合理的。他们硬要把佛学与科学分开,又硬要认为佛学「超越科学」,所以不容科学扯上佛学,那也是太不能「无我」了!同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是一样的真理,互为表裡的两种学问!佛学内本来含有科学真理,科学内也含有佛理。佛学是求智慧的,科学是求知识的,智慧与知识是相互为用的,智慧可增长知识,知识可培养智慧,有什么谁比谁高呢?不能脱出自我超越感,还像是相信佛法平等的佛弟子吗?
物理学上的超级均等对称存在理论,当然非一般人所能立刻接受,就是科学界也经过十多年才认识它。从狄拉克(P.A.M.Dirac)发表量子学说(Quantum Physics),至今,才逐渐演绎成这种学理,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沙拉模(Abdus Salam)也说:「这是一个极其精微的学说啊!」狄拉克也说:「还未有足够的实验证明它啊!」
可是越来越多的实验,逐渐在证明该一新学说,像上述「UA-1」及「UA-2」两组的实验,发现的事实就是证据之一。
该一学说发现宇宙「虚」与「实」的相对存在符合「相对论」,并发现「虚」的宇宙至少有十一度空间的不同存在(请参阅拙文「第十一度空间的发现」),符合了佛经所讲的複度多元宇宙。
就是在「欧核」内,各国科学家也并非人人接受此一学说。他们分成三派:一派是完全不信的,完全不接受马德里四位学者的预言;第二派对该学说半信半疑,意存观望;可是第三派相信此一学说—由理论物理学家那诺波洛斯(Demetrios Nanopoulos),领导一群深信「超级均称结构」学说的科学家。他们全力以赴的求证,并认为「单一喷射能流」的异象就是该理论的证据。
「单一喷射能流」的出现,简单再複述一次,就是:正质子与反质子相撞之后所造成的情形—只有一边有喷射能流,而另一边则是空虚(依物理法则来说,另一边应有相对能流)。
我前数年已在「内明杂志」发表几篇拙文预言宇宙中存在着「正物质」、「反物质」与「非物质」(空虚),三种均等对称的多元空间(已收入「禅定天眼通」及「夜半钟声」两书中—天华公司印行)。我的推论,到了此时,总算获得高能物理学的实验结果作为明证了:我的推论,是由佛经启发的,也是基于核子科学智识而来的。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中旬,鲁比亚博士飞往英伦,在牛津大学的鲁斯福实验所(Ruthford Lab,Oxford)发表演说,他宣布「欧核」的「UA-1」又再数次发现单一喷射能流奇象,并且发现了它的副流(Dijet),但是另一边仍是一无所有的空虚。
固然,「超级均称结构」学说,至今仍未完全成熟,也未全面受到物理界接受;但是,在我看来,迟早总会获得广泛地支持。当初,「相对论」出现之时,世界上也没有几个人接受;可是今日就不同了。我认为上述的学说,也将会被世人普遍理解的,也将会与日俱增的带来物理证据,作为佛理对宇宙物理先见真知的有力支持。科学与佛学的互相印证,现在才刚刚开始!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