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在线网

解深密经白话文:7 菩萨净化生命的修行阶位

发布时间:2022-11-14 10:11:46作者:准提咒在线网

7菩萨净化生命的修行阶位

译文

当时,观自在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菩萨净化生命的十个修行阶位。这十个阶位按次序是极大欢喜的阶位、摆脱非自觉调控的阶位、智慧生起的阶位、焚烧一切烦恼的阶位、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调和起来的阶位、直接观察生命流转状态的阶位、真理念念相绩不再间断的阶位、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的阶位、彻底透破语言障碍的阶位,获得广大智慧和功业的阶位,最後,您又说过,菩萨净化生命的第十一个修行阶位即成佛的阶位。世尊!我现在想知道,以上这些修行阶位共讲了几种净化?十一个阶位所表徵的修行过程裏,又包括哪些方面的修行内容呢?

\

当时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你应当知道,十一个修行阶位中共包括了四种净化和十一个方面的净化、修行内容,也就是说,这四种净化和十一个方面的净化内容可以概括菩萨修行生活的内容和实质。为什么说四种净化能概括修行阶位的特质呢?具体说来,一种净化了的超然愉悦能够概括第一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意志调控能力可以概括第二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认识功能可以概括第三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与真理相应的智慧从第四阶位开始,愈向修行生活的高层次迈进,愈能得到更深更广的开发,所以它能概括从第四阶位一直到成佛阶位的修行特质。善男子!以上就是用四种净化概括修行生活的具体意思。

从十一个方面来概括修行内容,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详细情况是这样的:菩萨在跃入菩萨阶位之前的修行过程中,他依靠书写经典、诵读经典等十条途径勤勉地修学著教法,这样久而久之後,就会获得与真理相契符的确定性的观念、见解,这就使修行人超出了漫长的准备阶段,而进入菩萨阶位的第一个层次,根据这一原因,修行生活这一方面内容得到了满足;但是菩萨还不能自觉调节精神活动中出现的偶然失控状态,他还不能完全避免心理潜势力偶现的作用,根据这一原因,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就未能满足,为了使这一方面得到满足,他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自觉控制精神生活的一切现实作用 ;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然满足了,但他静中思维的能力还不发达,也还没有记忆不忘的本领,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获得圆满的静中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对「四种真理」表述的存在道理进行直接的静观,他只是贪恋於自己的内心感受,无法从自己的精神幻觉裏走出来,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的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突破精神幻觉,而对存在各方面的本性作直接的静观;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摆脱一向厌恶生死流转、一向眷恋宁静安乐的心理,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摆脱那种不正确的心理倾向: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没有直接静观流转变动的生命过程之认识能力,又因为他对於生命抱著厌恶的态度,所以他未能如实领会生命过程其实没有主宰实体的道理,未能把握到生命过程即是存在本性的昭示,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如实静观到流转生命的真正本性;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使真理在自己的观念中不间断地发挥作用,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使认识结构与真理时时相应: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是他还是把真理当作一个观念、一个工具,他还未能使真理和现实的生命活动完全融合起来,同时他还未获得对一切存在的圆满知识,所以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把真理贯彻在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裏: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能对无穷无尽的教法观念、教法系统达到融会贯通,他也没有彻底清除语言障碍,所以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彻底突破语言功能障碍,圆满解决真理陈说方面的一切困难,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内容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没有现实地体会到那最圆满的真理之呈现,因此他仍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亲身见到那圆满实现的真理:菩萨修行的这一方面虽已得到满足,但他还不具备体认一切对象个性、特殊性的奇妙智慧,因此他还需要勤勉不懈地继续努力,最後他就能获得体认一切现象特殊性的圆满认识能力。到此阶位,菩萨修行的一切方面内容就已经得到了满足,净化生命的修行过程就已圆满完成了。因此我说,以上十一个方面概括了菩萨阶位上的一切修行内容。

原典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①、发光地、焰慧地②、极难胜地③、现前地④、远行地⑤、不动地⑥、善慧地⑦、法云地⑧,复说佛地⑨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⑩,十一分摄。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於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於後後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谓诸菩萨先於胜解行地⑾依十法行⑿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人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⒀及圆满闻持陀罗尼⒁,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於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於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问⒂多修习住,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於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宜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於此分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抄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於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於一切分皆得圆满。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注释

①离垢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二地,在此阶位,菩萨已能完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思想和行为不会再出现无意的过失,可译为「摆脱非自觉调控状态的阶位」,也可直接译为「摆脱污垢的阶位」。

②焰慧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四地,在此阶位菩萨以智慧焚烧一切发生现实作用的邪恶情绪,所以可译作「焚烧一切邪恶情绪的阶位」。

③极难胜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五地,在此阶位菩萨一方面要坚持对存在本性的认识,一方面又要极力观察事物各方面的特性,把对存在本性的认识同对存在现象的认识相互贯通、调和、融合起来,这在修行生活中是极为困难极其艰巨的任务,所以说这个阶位是「极难胜地」,意译为「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特殊性的认识相互融合起来的阶位」。

④现前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六地,在此阶位菩萨观察事物特殊性的智慧得到加强,能直接静观生命流转变动的真实过程,因此可译为「直接观察生命流转过程的阶位」

⑤远行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七地,在此阶位菩萨对存在真实本性的认识不再被对现象的认识所打扰、所动摇,真理已可在精神生活中念念相续,因此译为「真理念念相续不再间断的阶位」。

⑥不动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八地,在此阶位菩萨已不必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观念暗示来保守真理,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也都不再影响真理,真理在生命的任何现实活动中也都不会遭受染污,所以此地叫做「不动地」,意译为「任何现实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生命本性的阶位」。

⑦善慧地:菩萨十地中的第九地,在此阶位菩萨已克服语言障碍,任何真理的表述系统都能得到透彻的理解,同时,菩萨还获得者得珍贵的语言能力,能恰如其分地把真理陈说出来,意译为「对於真理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能够透彻理解的阶地」。

⑧法云地: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在此阶位菩萨开发出了生命中的巨大功业和智慧,如大云普覆地面,智慧和功业也普覆一切众生,意译为「获得巨大功业智慧的阶位」。

⑨佛地:成佛的阶位,此地以体证「真正生命」为其特徵。

⑩清净:即净化之义。

⑾胜解行地:菩萨跃入菩萨地前的修行阶段,在这一阶段,修行人以研究教法所得的正确观念来指导、调节行、住、坐、卧等一切日常活动,解行相应,为引发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智慧打下了基础。

⑿十法行:指菩萨在「胜解行地」的修行内容,「十法行」意即「与教法相应的十种修行行为」,这十种行为是:㈠书写经典,广为流通;㈡供养经典,如佛塔庙;㈢把所听到的教法向他人辗转解说;㈣别人讲授经典时恭敬往听;㈤披阅经典,经常温习;㈥忆持教法,记而不失;㈦开演正法,利乐有情;㈧讽诵教法,让人听而起敬;㈨反复研究,思考教法中的义理;㈩修学教法,永不止息。

⒀等持、等至:禅定学术语,此取仅其大意,译为「静中思维的工夫」。

⒁闻持陀罗尼:即记忆不失的能力。

⒂无缺无间:无缺失、无间断,指精神结构已得到全面的净化,精神生活已能与真理念念相续。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现在我想知道,为什么菩萨修行的第一地叫做「极大欢喜的阶位」,乃至於为什么菩萨修行的最後一个阶位叫做「成佛地」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修行阶位的得名,主要依据该阶位的修行内容和修行特质,具体说来,菩萨初步成就了修行精神结构,其心识第一次从世俗认识模式裏摆脱出来,精神上产生极度的欢喜愉悦感,所以最初这个修行地就叫做「极大欢喜愉悦的阶位」:第二地叫做「脱离一切污垢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能舍弃不能自觉调控的精神状态:第三地叫做「智慧开发的阶位」,在此阶位他所得到的修行精神结构和广大记忆能力成为一切智慧的基础;第四地叫做[智慧炽盛、焚烧一切烦恼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所开发的与真理相应的认识能力能焚烧一切发生现实作用的邪恶情绪,就像烈火能焚烧柴木一样:第五地叫做「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相调和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通过艰苦的修行工作,终於彻底掌握了与真理相应的认知方式:第六地叫做「直接观察生命流转状态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能亲身静观生命的流转过程,对流转生命的真实本性获得直接的体认;第七地叫做「真理观念在精神生活中念念相绩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的生命活动才能与真理息息相应:第八地叫做「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把真理与现实生命活动完全统一起来,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一切动作都不再影响、染污生命的真实本性:第九地叫做「圆满陈说真理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对阐述真理的一切语言系统已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十地叫做「获得广大智慧和功业的阶位」,在此阶位,菩萨的身体就会变得广大如虚空,他的生命与存在已融成一片,就像虚空无所不覆、广湛无涯,菩萨那智慧和功业凝聚而成的身体在存在中也无所不在;第十一地叫做「成佛的阶位」,在此阶位,他把最细微的痛苦烦恼全然舍弃掉了,他把最细微的知识障碍也全都舍弃掉了,他对一切的认知境界都产生出圆满的觉悟,他亲身「看见」一切存在的真实样态了。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远离一切徽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於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①,是故第六名现前地;能远证入无缺无问无相作意,与清净地②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於无相得无功用,於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於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意地;麁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凝,於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注释

①於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大意是,还必须有意识地把精神生活凝聚在「一切实体不存在」这一教法道理之上,这样通过长时间的修持努力,终於使存在的真实本性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译文姑取大意。

②清净地:即第八阶位,菩萨第八地中精神结构已得到全面的净化,真理已与现实生命活动打成一片,所以第八地又被称作「清净地」,意即全面净化的阶位地。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菩萨在修行的每一阶位上,各有哪些愚昧无知的表现?各有哪些邪恶的潜在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修行的十一个阶位上共有二十二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共有十一种邪恶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具体说来,在修行第一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执著於生命实体和存在实体的存在,其二是将会引导生命沦入更痛苦生存状态的种种染污性的事物,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二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那种微细的、失控的精神活动状态,其二是会引起未来生命周期流转生命的各种行为,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三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能妨害修行精神结构的各种贪欲心理,其二是妨害圆满记忆能力的浑沌力量,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四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修行境界、内心感受的贪恋心理,其二是对佛教教法的贪恋执著,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五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一向害怕生死流转、一向厌恶生命活动的心理,其二是一向欣慕安宁安乐、一向渴望圆满自由的心理,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心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六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不能现实地、直接地体会生命流转的实际情状,其二是精神活动始终存留主观意向的暗示作用、达不到自然而然的境地,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七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微细的实体观念仍然起著作用,其二是执著於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本性,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八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仍然把存在本性当作抽象理念来把握,其二是在现实生命活动中无法体会到圆满安乐的存在本性,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放弃的。

在修行第九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陈说真理的语言系统无法融会贯通、对於觉者以最高智慧所创立的概括存在法则之简略文字无法把握,其二是缺乏创立相应於真理的语言系统之能力,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十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无法开发出生命中潜伏的巨大能量,其二是无法使真正的生命在全宇宙的一切存在现象中圆满地实现出来,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在成佛地上有两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其一是对一切认知境界存留著极微细的实体执著,其二是对一切认知对象存在极微细的无知状态,这两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是修行人必须坚决予以排除的。

善男子!所谓最高最圆满的觉悟正是指从上述二十二种愚昧无知的生命表现活动及其心理潜势力的重重污染、重重束缚中完全摆脱出来。

观自在菩萨就对佛陀说:世尊!您的圆满觉悟真是宇宙间最惊奇、赞叹的事!您的觉悟不仅成就了自利、利他的宏伟功业,而且能帮助诸菩萨冲出愚昧无知的重重罗网,让一切生命都有了觉醒的希望和机缘!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於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麁重为所对治?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麁重①,为所对治。

谓於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麁重

於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徽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封台。

於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徽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於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於相自在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於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守自在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②,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③,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於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极徽细著愚痴,二者极徽细碍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麁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麁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释

①十一种麁重:十一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

②大神通愚痴:意即无法开发出生命中潜伏的巨大能量。

③悟入微细秘密愚痴:意即无法使生命与真理完全合而为一。微细秘密,即指存在的真实本性,存在的本性微细难见、幽深难知,所以用「微细秘密」来形容它。

译文

观自在菩萨接著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修行皆位,就其表徵菩萨的精神活动而言,与一般人的精神活动状况相比,菩萨修行皆位中的命活动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品性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总的说来,菩萨修行皆位中的生命活动是与世俗生命活动大异与其趣味的,具体地说,修行地表徵的生命活动共有八种独特的净化品性:一、在菩萨的修行生活中,一切起心动念都是净化的;二、思维结构是拓破了主客对立之二元模式的:三、同情众生的慈悲情怀也是净化的:四、能把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五、对佛的奉献是净化的:六、对其他生命的教导和帮助也是净化的;七、修行生命的生存方式是净化的:八、他的事业、相貌都是圆满无缺的。

善男子!在修行的第一地上就包含了上述八个方面的净化品性,乃至於到了成佛的阶位,也都包含了上述八个方面的净化品性,可是随著修行阶位的提高,这些品性的特质也在起变化,总起来说,其净化程度是愈来愈提高了。此外,在成佛阶位的生命活动中,也可以说不再包含「净化的生存方式」这一品性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的生存方式无疑也是净化的,但佛的生存方式和修行活动过程那些菩萨们的生存方式有著重大的下同,佛的功业和智慧是具足圆满的,佛的生命再也不欠缺什么。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根据什么说菩萨们的生命在一切有情生命中是最为宝贵的?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四个根据:其一,菩萨生命是从良善心理品性中成长、引发出来的:其二,菩萨生命是由其智慧决择导引其生存方向的:其三,菩萨生命是和利群济生、庄严世界的净化功业联系在一起的:其四,菩萨生命是净化、无污染的,他不仅能净化自己的生命,而且能净化其他生命。根据以上四个理由,所以我说,在一切有情生命中,菩萨生命是最值得珍贵的。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说:您根据什么说菩萨有浩大的志向,有与真理相应的志向,有正确知识导引的志向?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四个根据:其一,菩萨透彻地了解了生命自由安乐的境地,知道只有这自由安乐的境地才是生命向上发达的最高目标,并且他有能力在其现实生命中实证这一目标:其二,菩萨放弃了一个可以即刻实证自由生命的欲念;其三,菩萨产生利济一切众生的心愿,他的心愿是广大无边的:其四,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众生,菩萨常常自愿选择并忍受种种难堪的苦痛和折磨。根据以上四个条件,所以我说,菩萨有浩大的志向,有与真理相应的志向,有正确知识导引的志向。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八种: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熟有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清净。

善男子!於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後後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当知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於佛地除生清净。又初地中所有功德,於上诸地平等皆有,当知自地功德殊胜,一切菩萨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当知无上。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生於诸有生最为殊胜?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择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济度诸众生故,四者自能无染除他染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谓诸菩萨能善了知涅槃乐住①堪能速证;而复弃舍速证乐住;无缘无待发大愿心;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处多种种长时大苦。是故我说彼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②。

注释

①乐住:安乐的境界、境地。

②胜愿:遁伦释为「无颠倒心」,意即排除一切偏见执著後在正确知识指导下的修行志向。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应该学习哪些事情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应该学习六件事情,这就是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持守戒律、安忍於一切对象一切环境的逼迫、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静中思维的工夫、观照一切存在没有实体的智慧,以上六件事情都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所以它们都是菩萨修学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上述六样事哪些是戒律学统摄的?哪些是禅定学统摄的?哪些是智慧学统摄的?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持守戒律以及安忍於一切环境一切对象的逼迫,这三样由戒律学统摄,静中思维工夫由禅定学统摄:观照一切存在没有实体的智慧由智慧学统摄:圣於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这一项可以由三学所统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修行人无论学什么、做什么,要想学有所成乃至圆满成就,那就始终少不了自策自励的意志参与!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上述六件事,哪些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哪些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戒律学统摄的三项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智慧学统摄的一项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至於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和静中思维工夫这两项,则既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又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应该怎样来修学这六件事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菩萨应当这样来修学它们,首先,对於那与最高智慧相应的成佛教法产生强烈的信念和敏锐的理解:其次,根据从接受思考、修学教法所引发的三种智慧的指导,勤勉不懈地策励自己,长期从事供养诸佛,礼赞诸佛、诵习经典、传播经典等十种日常修行活动:第三,随时注意涵育和保护要实现最高觉悟的心念,要知道这个心念能决定一个人的修行方向:第四,经常拜访一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修行人,亲近他们,诚恳地向其讨教:第五,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利人济群之事,就毫不迟疑地去做。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根据什么道理说菩萨应当修学这六件事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两个理由。菩萨之所以应该修学这六件事,是因为它们一方面能有利於其他生命,使之得到安乐,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各种身心烦恼,使生命得到自由解脱。总的说来,六样事中,前三样能有利於其他生命,使它们得到安乐,後三样事则能消除一切身心烦恼。具体地说,由於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那就能使他人从物质和精神上的饥馑状态中摆脱出来,身心得到安乐:由於持守戒律,自觉杜绝一切邪恶行为,就不会对其他生命造成逼迫和损害,这就能使其他生命得到安乐;由於安忍一切不利於己的环境和对象,这样当其他生命来迫害自己时,就能毫无怨言地接受之,而不与之对抗,这就能消解那些残害他的众生内心中的怨气,使他们得到安乐。由於菩萨能培养自策自励的可贵意志品质,他虽然还不能杜绝贪欲、恨恶、愚昧等等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也不能把这些邪恶情绪的心理潜势力尽除,但他能勤勉不懈地改变著自己的精神结构,那些邪恶情绪对他的修学实践不致产生影响:由於菩萨修学静中思维的工夫,他就能消除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由於他修学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存在的正知正见,他就能彻底扫荡痛苦烦恼的心理潜势力。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为什么在六件事之外,您说修行人还应修学其它四件事,它们也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吗?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之所以说修行人还应当修学另外四件事,原因在於,这四件事能够辅助前面所说的六件事,能同它们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使得生命真正实现向上的发达和进化。具体说来,当菩萨在从事帮助他人、持守戒律、安忍逼迫这些有利於其他生命的修学实践时,他必须根据时间、地点及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方便善巧的把其他生命引到真理的道路上来,菩萨这种因材施教、灵活机动的做法就叫做「方便善巧的修行方法」,它为前面三项利他性的修学实践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个修行人在他现象生命中烦恼深重,他被种种身内身外的条件拘束、限制著,不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从事修学实践,他很容易从一些世俗的琐碎的事情中得到满足,他的真理观念限制在现实生活的经验框架裏,因此他不可能练习那种存在改变精神结构的静中思维工夫,更由於他对成佛教法不能运用理性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即使他练习静中思维的修行方法,也不能引发出超越於现实生存活动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种情况下的修行人就应该牢牢守护著自己所做的那么一份功业、那么一份善心,他万万不可连这份功业、这份善心也丢掉了,他心裏应该产生这样一个志愿:我现在虽然烦恼深重,但我决不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停顿下来,希望在未来时代的生命周期裏,我的身心烦恼将会轻薄得多!这就叫做「未来志愿的修行方法」:一个人虽然有向上的决心,但如果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学少有成,他就会懈怠下来,可是如果他有未来志愿在前方引导著,他即使懈怠下来,却终不致完全废弃修行生活,因此我说,「未来志愿的修行方法」为勤勉不懈的修行意志之培养,提供了辅助性手段。

如果修行人能虔敬地与那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亲近,诚恳地向他们讨教,从他们那裏学习到正确的教法,并按照这些老师的指导在内心中思考这些教法,这样一来,修行人在身心上就会起重大的变化:先前他们在世俗的事情上就能得到满足,现在却只有真理才能使他安乐,从他人那裏得到的帮助最终将使修行人获得超越於世俗生活经验范围之上的真理观念,这就叫做「从他人那裏获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依靠从他人那裏获得的相应与真理的精神力量,修行人就可以练习静中思维工夫,可以从事改变精神结构的修学实践了,所以我说,「从他人那裏获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为培养静中思维工夫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个修行人对阐述成佛教法的经典,接受之後加以思考,思考之後能认真践修,这就能帮助修行人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理解的修行方法」。由於这一方法,那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性智慧就能被进一步地开发出来,所以我说,「理解的修行方法]为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的智慧之开发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成、忍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增上戒学所摄?几是增上心学所摄?几是增上慧学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於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福德资粮①所摄?几是智慧资粮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於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於此六种所学事中,菩萨云何应当修学?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於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次於十种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三者随护菩提之心;四者亲近真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学事但有六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因缘故:一者饶益诸有情故,二者对治诸烦恼故。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後三对治一切烦恼。前三饶益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於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後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所余波罗蜜多但有四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前六种波罗蜜多为助伴故。谓诸菩萨於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②,是故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於现法中烦恼多故,於修无间无有堪能,赢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於内心住②无有堪能,於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为未来世烦恼轻微心生正愿,如是名愿波罗蜜多,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⑦胜解,如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於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於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注释

①资粮:基础或准备。

②安置善品:把他导向通向真理的道路。

③下界胜解:下界,指三重世俗生命世界;胜解,指确定性的观念。下界胜解,犹言「限制在世俗世界经验范围内的观点」,意译为「真理观念始终限制在世俗生活的经验框架裹」。

④内心住:即「定心」,指心念相续的思维。

⑤上界:与「下界」相对,意为超出世俗生命世界之外的生命世界,即指净化生命。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把菩萨应当修学的六件事排成现在这样一个次序,这其间有什么因缘呢?

佛陀回答他说:因缘是这样的:在前的事为在後的事提供基础与准备,由前者就能引发出後者来。具体说来,如果一个修行人为了真理的缘故能对身家性命、名誉财产等无所顾惜,那么他就肯定能够遵守制恶扬善的严格戒律,为了保护这些戒律,他就必然能忍受常人难堪的伤害和苦痛,这样持久强化自我控制的精神锻炼後,修行人就必然产生出勤勉不懈、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种意志品质就使改变思维结构的精神训练成为可能,而改变思维结构的精神训练工作最后又必然激发出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性智慧。以上就是我把六种修学事项排成现在这个次序的理由所在。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所说的六种修学事项又各自包含哪些更详细的内容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每一件修学事项裏又各自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以财产智慧帮助其他众生这一项裏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用知识、智慧和真理帮助其他众生;其二是用衣服、财物、金钱帮助其他众生:其三是以生命帮助其他众生。持守戒律这一项裏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防止邪恶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恶的行为都不应该去做;其二是鼓励良善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良善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地去做;其三是以救济生命为原则的行为,这就是说,凡是有利於其他众生、能把其他众生引导到良善道路上来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去完成。安忍於逼迫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能安宁忍受怨家对头的迫害:其二是能安宁忍受身心中种种病痛的折磨:其三是在处理一切事情时,均以真理为标准,用真理来协调一切身心行为,所以心安理得。自身策励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勤勉不懈地制止邪恶行为:其二是勤勉不懈地从事良善行为;其三是勤勉不懈地从事一切救济行为。静中思维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以改变思维结构、消除身心烦恼为目的的:其二是以开发内在德性为目的的:其三是以引发帮助众生的能力为目的的。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对世俗学问观察了解的智慧:其二是认识存在本性的智慧;其三是研究生命特质、本性和要求的智慧。这第三种智慧为救济众生的慈悲行为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为什么说菩萨这六种修学事项、修行方法能将修行人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我是根据五个理由作出这一判断的。善男子!那些依据六种修学事项改变精神活动的修行人,他们必然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执著於邪恶的心理情绪,不为之所染污:二、消除了贪恋的心理:三、修行生活中不夹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四、不执著修行方法;五、把生命的最高、最真实境界作为自己修物生活的归宿。

什么叫做不执著於邪恶情绪、不为之所染污呢?这就是说,凡违背於修行要求的事情都能坚决地避免之。什么叫做消除了贪念心理呢?这是说对于按照六种方法修行所招感的果报不会去贪恋执著,对于他人向自己表达的感激之情也不会去贪恋执著。什么叫做不夹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呢?这是说,在修行生活中不掺杂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见解和行为等,一切均以理性和真理为标准:同时能根据环境的限制,恰当地选择从事合适的修行事业。什么叫做不执著於修行方法呢?这是说,六种修学方法都是根据实现真理的需要,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其自身皆无绝对的价值,因此不会去执著它们。什么叫做以最高最真实的生命境界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归宿呢?这是说,在修行人按照六种修学事项从事精神改变工作时,他都能明确意识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追求最高最圆满的觉悟,这样修行人就能够持久地坚持下去,绝不会中途停顿下来。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後後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於身财无所顾恪,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①。戒三种②者:一者转舍不善戒③,二者转生善戒④,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⑤。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精进三种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静虑三种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波罗蜜多说名波罗蜜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无染著故,二者无顾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迥向故。

无染著者,谓不染著波罗蜜多诸相违事;无顾恋者,谓於一切波罗蜜多诸果异熟⑥及报恩中,心无系缚;无罪过者,谓於如是波罗蜜多,无间杂染法,离非方便行;无分别者,谓於如是波罗蜜多不如言词执著自相;正迥向者,谓以如是的作所集波罗蜜多迥求无上大菩提果。

注释

①无畏施: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

②戒三种:即「三聚戒」,聚,聚集之义,指三种类型的戒律。《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都列为以下三种:㈠摄律仪戒;㈡摄善法戒;㈢摄众生戒。此即相当於下文的「转舍不善戒、转生善戒、转生饶益有情戒」。

③转舍不善戒:「三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在防过禁非,诸恶莫作,凡恶而不能止者,即视为犯戒。转舍,即舍弃之义。

④转生善戒:「三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在策励为善,众善奉行,凡善而不能行者,即视为犯戒。转生,即生发之义。

⑤转生饶益有情戒「三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是,凡有利於其他生命向上进化之事,都是菩萨份内所必为,如有利於其他生命进化之事,而菩萨不为者,即视为犯戒。

⑥果异熟:即「异熟果」,据《成唯识论》,「异熟果」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异熟识」,这裏指由於勤修六度万行而引发的未来生命周期中统摄一切生命活动的深层心识,是生命活动的潜在形式;其二是「异孰生」,即「由异熟识而生」,实指前六识,它们是深层心识中诸种生命潜能变现的产物,是生命活动的显在形式。这裏取其大意,译为「按六种方法修学所招感的当来世苦乐之果」。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与修行生活的要求相违背的事情指哪些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以下六件事是与修行意旨完全违背的:其一,深深陶醉於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事物中,陶醉於财富及权力之中,把这些世俗事物看成是最值得追求的,看成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巨大幸福的:其二,一切根据自己的兴趣欲望,随心所欲地纵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给人生带来意义和价值:其三,对於他人的迫害、环境的逼迫不能安宁的接受,而是起而反抗之,认为这才符合生存活动的要求;其四,在修行生活中不能持之以恒,老是心有旁骛,老是依恋於感官愉乐的境界,认为只有这些才能给自己的生活赋予真实意义:其五,不能离群索居,超越於世间政治之上,来静心思考真理,认为人群政治的虚伪、动乱和腐败等,都是人类生活课题中本来就有之意义:最後,无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超越受现实生命拘束的种种立场、观点、学理、偏见之上,深深执著於世间的形而上学,认为它们才是真理的表述。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修行人遵照六种修学方法去实践,他能招感些什么果报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遵照六种修学方法践修的果报大略说来有下面几个方面:其一是获得巨大的财富:其二,修行人未来生命周期的生存状态将会是良善的:其三,现实生活中没有怨家的迫害,身心常常安逸、满足:其四,他将成为巨大权力的拥有者;其五,身体健康,没有什么病患:其六,子孙众多,家族兴旺。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世尊!您说有些修行人在按照六种修学方法践修时,可能会下知不觉地掺杂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我现在想知道,这些思想和行为是指什么?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你们仔细观察修行生活就会发现,在现实的践修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下面四种情况,在这四种情况下,虽然修行人仍然勉力而行,可是他并不能真正断除痛苦烦恼,因为他的修行生活被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污染了。其一,他虽然勉力而行,但缺乏对其他众生的同情心,无法真切感受其他众生的痛苦和欢乐:其二,他虽然勉力而行,但却不与真理相应:其三,他虽然勉力而行,却不能持之以恒,矢志不忘:其四,他虽然勉力而行,但却没有「非如此行不可」的那种珍重情怀,践修生活仍然是他生命中的外在性行为。这裏还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虽然勉力而行,却不与真理相应」,这是说在按照六种修学方法或是其它诸种辅助性的方法践修时,没有正确地理解其精神,反而把它们给破坏了。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世尊!什么叫做「并非真正有益於众生生命的行为」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些修行人在根据教法指导从事利他之行时,他仅仅拿财物资助其他人,便觉得满足了,没有想到还应该把对方从非良善的生存方式引导到良善的生存方式里来,这种利他之行就叫做[并非真正有益於众生生命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修学佛法的善人,并不是仅仅靠用财物资助众生,就能使接受资助的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和安乐呀!打个比方说,污秽的东西,不管数量是多是少,其品性终究是有臭味的,你也不可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其数量,使之变得洁净、芬芳。世俗生命在其现实的存在中,由於其生理、心理的一切方面都具有流转变化的特点,所以它的本性就是苦恼的、受环境逼迫的、不得自由安乐的,你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想仅仅通过财物上的资助使其获得真实的安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修行人只有通过方便善巧的方式,把教法中的道理显示给他们,把他们渐渐引到真理的道路上来,引导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裏来,这样才能改变世俗生命的流转本性!

原典

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善男子!当知此事略有六种:一者於喜乐欲财富自在①诸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二者於随所乐,纵身语意而现行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三者於他轻蔑不堪忍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四者於不勤修著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五者於处愤阑世杂乱行,深见功德及与胜利;六者於见闻觉知言说戏论,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果异熟?

善男子!当知此亦略有六种:一者得大财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四者为众生主,五者身无恼害,六者有大宗叶。

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间杂染法?

善男子!当知略由四种加行:一者无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谓修行余波罗蜜多时,於余波罗蜜多远离失坏。

世尊!何等名为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诸菩萨以波罗蜜多饶益众生时,但摄财物饶益众生,便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如是名为非方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於众生唯作此事名实饶益,譬如粪秽若多若少终无有能令成香洁。如是众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无有方便,但以财物暂相饶益,可合成乐,唯有安处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饶益。

注释

①自在:这裏指「权力」、「权势」。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耸!您说的这些能把修行人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的修学方法裏,究竟有哪些净化的表现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已经说过,这些修行方法,总的说来有五种净化的表现,还可以根据以前教法的总原则对此稍作发挥。大略讲起来,修行人按照诸种修学方法去践修时,如果他所做正确,那么在他的修行生活裏肯定会有以下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菩萨按照这些修学方法来修行,并不强求别人了解他,虽人不知而不愠;第二,在接受这些方法之後,不执著它们,不因此而把自己封闭在其他学理之外:第三,对这些方法不会产生怀疑、困惑,不会心裏问:我依靠它们真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吗?第四,按这些方法修行的人终不致於抬举自己、轻视别人:第五,修行人终不致於学有所成就骄傲自满,或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第六,他终不致於浅尝辄止:第七,对於同样按这些方法修行而成就极大的人终不致产生嫉妒心理,对於按照同样方法修行而学无所成的人终不致产生吝啬的心理。

如果更加具体地对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说,修行人按照每种修学方法去践修,如果他所做正确,在他的修行生活裏也肯定会有七种净化的表现。以财物智慧帮助其他众生的修行人,在其修行生活裏有下面这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用来帮助其他众生的财富和智慧是正当的、清白的、净化了的:第二,在帮助其他众生时,他恪守著全部的戒律:第三,他对修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与真理相应的;第四,他获得的修行精神结构是完全净化的:第五,他修行生活中的语言功能是完全净化的;第六,他获得与真理相应的智慧:第七,他能一切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裏摆脱出来。

修行人按照持守戒律所要求的方式去践修,在他的修行生活裏有下面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他了解为什么要制定某些戒律,哪些戒律针对何种情况才有效:第二,他了解一旦触犯某一戒律後,应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第三,他时时刻刻遵守著戒律,绝不时断时续;第四,他以极大的诚心和毅力持守著戒律,绝不掉以轻心;第五, 他了解哪些戒律是鼓励善行的:第六,他了解哪些戒律是制止恶行的:第七,他对戒

律学已获得全面的详尽的知识。

修行人修学「安忍逼迫」时,他的修行生活会有下面这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他知道自己现在所遭受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行为的必然结果:第二,在碰到一切不利於己的环境、不利於己的事情发生时,不愤怒、不责骂别人、不在心裏记恨、不与别人争斗、不恐惧忧患、不出言嘲弄等:第三,不会睚眦必报,不打击报复,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四,不会把对别人的怨恨之情在深层心识中牢牢隐伏起来:第五,如果要去劝谏他人时,说话的方式一定很巧妙,不致触怒对方,同时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常加反省,不需要别人来提醒自己或指责自己的错误:第六,不会因为恐惧什么而忍受逼迫,已经消除了恐惧这一心理经验,因为恐惧一样东西,就表明你还深深地执著著它的存在:第七,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有恩惠就听从对方的话,放弃修行生活。

修行人在按照「自身策励」这一修学方法践修时,在他的修行生活裏就会有以下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他知道对於修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必须适中而行,不能走极端:第二,不因为自己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就抬举自己,看不起他人:第三,能勤勉不懈地制止一切邪恶的思想和行为:第四,能勤勉不懈地从事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工作:第五,把实现真理、转化生命看成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第六,不遗余力地鼓励、倡导良善行为:第七,不遗余力地鼓励、推行一切利生济群的行为。

修行人在练习静中思维工夫时,在他的修行生活裏就有下面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他的静中思维是以体认终极真理为目的的,他最後必然能引发出与真理相应的智慧;第二,他的思维结构是圆满无欠缺的:第三,他的静中思维是与观照思维一起发生作用的:第四,他的思维功能是愈来愈得到强化的:第五,他的思维结构是与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存在的智慧相适应的:第六,他的静中思维能消除诸多邪恶情绪的现实作用:第七,他能在思维状态裏更深入更亲切地体会真理教法,又通过体会真理教法不断深化自己的思维结构。

如果一个修行人按照「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一修学方法来践修,在他的修行生活裏就会有下面七种净化的表现:第一,修行人既不在存在之上增加什么,也不在存在之上减少什么,他远远舍弃了[增加]和[减少]这两种偏见执著,这样他就能很好地领会有关[三种走入真理之路」的教法道理,这就是说,对於「没有实体存在」、「没有认知对象的存在」以及「不应对世俗之事贪恋追求」这三条「走入真理之路」能在远离极端、远离偏见执著的意义下加以深切体会:第二,他能如实理解存在的三种样态,这就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以及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第三,他能如实理解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真实本性,知道所谓「没有实体存在」是从意识执著、生命过程以及存在实态这三个角度立论的;第四,他能如实理解种种世俗学问,这涉及建筑、医药、逻辑、语言等诸方面;第五,—他能如实理解存在的本质属性,这就是有关七种存在本性的教法道理:第六,他能把教法总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形成佛教哲学的理论系统:第七,他能运用观照思维对无穷无尽的事物属性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分析,因此他的超越性智慧不仅能成就真理而且也能成就与真理相应的一切道业。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有几清净?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我终不说波罗蜜多除上五相有余清净。然我即依如是诸事总别,当说波罗蜜多清净之相。总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当知七种。何等为七?一者菩萨於此诸法不求他知;二者於此诸法见已不生执著;三者即於如是诸法不生疑惑,谓为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终不自赞毁他有所轻蔑;五者终不情傲放逸;六者终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终不由此诸法於他发起嫉妒、悭恪。

别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亦有七种。何等为七?谓诸菩萨如我所说七种布施清净之相,随顺修行:一者由施物清净行清净施;二者由戒清净行清净施;三者由见清净行清净施;四者由心清净行清净施;五者由语清净行清净施;六者由智清净行清净施;七者由垢清净行清净施,是名七种施清净相。

又诸菩萨能善了知制立律仪一切学处,能善了知出离所犯,具常尸罗①,坚固尸罗②,常作尸罗③,常转尸罗④,受学一切所有学处,是名七种戒清净相。

若诸菩萨於自所有业果异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饶益事现在前时,不生愤发;亦不反骂,不嗔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种种不饶益事反相加害;不怀怨结;若谏诲时不令恚恼;亦复不待他来谏诲;不由恐怖有染爱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舍,是名七种忍清净相。

若诸菩萨通达精进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进故,自举陵他;具大势力;具大精进;有所堪能;坚固勇猛;於诸善法终不舍轭,如是名为七种精进清净之相。

若诸菩萨有善通达相三摩地静虑;有圆满三摩地静虑;有俱分三摩地静虑;有运转三摩地静虑⑤;有无所依三摩地静虑;有善修治三摩地静虑;有於菩萨藏闻缘修习无量三摩地静虑,如是名为七种静虑清净之相。

若诸菩萨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於中道,是名为慧;由此慧故,如实了知解脱门义,谓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如实了知有自性义,谓遍计所执、若依他起、若圆成实三种自性;如实了知无自性义,谓相、生、胜义三种无自性性;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於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谓於七真如,又无分别离诸戏论纯一理趣多所住故,无量总法为所缘故,及毗鉢舍那故;能善成办法随法⑥行,是名七种慧清净相

注释

①具常尸罗:指时时刻刻遵守戒律。

②坚固尸罗:指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遵守著戒律。

③常作尸罗:鼓励善行的戒律。

④常转尸罗:防恶禁非的戒律。    ·

⑤运转三摩地静虑:大意是,他静中思维的能力是愈来愈强化了的。

⑥法随法:「法」是真理,指生命活动与真理相契合;「随法」是指与真理相应或与真理不相违背的一切思想、行为、事业等。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的五种行为在其修行生活中究竟有何作用?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你应了解,如是五种行为,有五种作用。大致说来,由於菩萨们心无染著,在现世生活中,就能够恒常地郑重地修习各种方便方法,不会松懈或懒惰。由於菩萨们对於世俗生活无所顾恋,就不会放纵自己,沉迷声色,这将为来世的良善生活作奸准备。由於菩萨们坚守戒律,绝不犯罪,因而其修行方法能够圆满、清净、纯洁,能够引向彼岸。由於菩萨们不去妾加分别,所以各种有益於修行的助缘,也就不会白白地丢弃。最後,由於菩萨们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修行功德,归诸人群、众生,所以其未来生生世世的果报都会良善而奇妙,乃至最终会将他引向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以上所谓引向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中,何种方法最为广大?何种方法没有染污?何种方法最为智慧?何种方法不可倾动?何种方法最为清静?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心无染著,心无顾恋,以及把功德归诸众生,这些修行方法最为广大。不违犯戒律,不妄加分别,这些修行方法没有染污。运用智慧简择分析,此一方法最为智慧。已经处於第八阶位的菩萨,其修行方法不可倾动。佛地所领摄的一切方法,最为清净,最为圆满。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世尊!菩萨所获得的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以及靠这些方法得到的生命形式,无穷无尽,无有终端,这些究竟是什么缘故?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善男子!清净解脱的修行方法,以及奇妙美好的生命形式,是相互作为对方的条件而存在的,菩萨在生生世世的生活中,又能精进努力,从不间断,故而其生命无尽,其清净解脱方法相应无尽。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①各有何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彼相有五种业。谓诸菩萨无染著故,於现法中於所修习波罗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无有放逸;无顾恋故,摄受当来不放逸因;无罪过故,能正修习极善圆满、极善清净、极善鲜白波罗蜜多;无分别故,方便善巧波罗蜜多速得圆满;正迥向故,一切生处波罗蜜多,及彼可爱诸果异熟,皆得无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波罗蜜多,何者最广大?何者无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动?何者最清净?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著性、无顾恋性、正迥向性,最为广大;无罪过性、无分别性、无有染污;思择所作,最为明盛;已入无退转法地者②,名不可动;若十地摄、佛地摄者,名最清净。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所得波罗蜜多诸可爱果,及诸异熟常无有尽?波罗蜜多亦无有尽?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展转相依生起,修习无间断故。

注释

①五相:即前文之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五因缘。

②入无退转法地者:此指菩萨地修行阶位中之第八地。

译文

观自在菩萨再次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根据什么道理说那些按照诸种修学方法去践修的人,是深深信念和爱乐著引导生命进化的修行方法本身,而不是贪恋於依据诸种修行方法所获得的美好果报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是根据五个理由作出这一陈说的:第一,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自身即是无上快乐的源泉:第二,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是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真实福祗的真正原因:第三,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是帮助修行人获得未来世良善生存状态的直接的、现实的基础;第四,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能消除染污生命真实本性的一切染污性事物:第五,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不属於世俗生命世界中那些终究会变动消亡的无意义的东西之列。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那些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行方法,在修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现实功能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以上诸种修学方法,在修行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中都具有以下四种重要功能:其一,在按照这些方法践修时,修行人能够舍弃吝啬身命财产、违犯戒律、怨恨愤怒「懒惰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偏见执著等各种心理障碍:其二,在按照这些方法践修时,能为最高觉悟提供最真实的修行基础;其三,在按照这些方法践修时,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利济其他生命,为之提供利益和安乐:其四,在按照这些方法践修时,修行人就能为无穷无尽的未来世提供无穷无尽的有益影响。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由哪些前提、条件才能引发出以上诸种修学方法,以上诸种修学方法又能招感什么果报,又能给修行人带来什么利益呢?

佛陀说:善男子!一切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学方法都以对其他生命的真切慈悲为前提、条件,这些修学方法不仅能为修行人的未来世规画出净化的生存方向,而且能使修行人在现实生活裏帮助其他生命,使之得到安乐和幸福:根据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修学方法,展开切实的修行活动,修行人最终就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如果那些从事改变精神、净化生命工作的菩萨们有无穷无尽的财产和珍宝,如果菩萨修行生活的出发点又是为了帮助一切生命、把他们引向安乐和幸福,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人生社会裏,我们又常能见到许多生命挣扎在饥饿困馑之中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现实社会裏的这种不完美状态,应该归咎於众生自己的生存行为。菩萨经常怀有利益他人之心,又拥有帮助其他生命的物资财富,假若不是生命自身的邪恶行为作为障碍,现实人生社会裏又哪裏能找到「贫穷」这回事呢?打个比方说:世间有一种被人们称为「饿鬼」的生命,他们在其存在中常有身心热渴的感觉,为身心中的烦恼所驱使,这些「饿鬼」就跑到大海边,可是在他们眼裏,那大海是乾涸的,没有水能解除他们的痛苦,他们就在痛苦中承受著折磨,那一望无际的涛涛海水在他们热渴的眼睛裏却一无所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显然这不是大海的过错,而是「饿鬼」自身的生命形态造成了这一错误,由於「饿鬼」的生命行为极为特殊,他们的身体结构,精神结构也就极为特殊,以致於人类眼中的汹涌海水,在他们眼中就浑同无物了。菩萨利济生命的财产珍宝正如大海之水那样无边无际,可是那些在饥饿中挣扎著的有情众生由於自己邪恶的生命行为及其影响,就感受下到这些财产珍宝的存在,正如「饿鬼」看不见海水的存在一样。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诸菩萨深信爱乐波罗蜜多,非於如是波罗蜜多所得可爱诸果异熟?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波罗蜜多是最增上喜乐因故,二者波罗蜜多是其究竟饶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罗蜜多是当来世彼可爱果异熟因故,四者波罗蜜多非诸杂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罗蜜多非是毕竟变坏法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几种最胜威德?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一者於此波罗蜜多正修行时,能舍悭恪、犯戒、心愤、懈怠、散乱、见趣所治;二者於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三者於此正修行时,於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四者於此正修行时,於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热。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因?何果?有何义利?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圆满无上广大菩提为大义利。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大悲,何缘世间现有众生贫穷可得?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是诸众生自业过失,若不尔者,菩萨常怀饶益他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若诸众生无自恶业能为障碍,何有世间贫穷可得?譬如饿鬼为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过,是诸饿鬼自业过耳。如是菩萨所施财宝,犹如大海无有过失,是诸众生自业过耳,犹如饿鬼自恶业力令无有果。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根据什么去体认一切实体不存在的存在真实本性?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修行人根据能引导他生命达到圆满状态的智慧来体认实体不存在的存在本性。

观自在菩萨接著问:世尊!如果说这一超越的智慧能体认一切实体不存在的存在真实本性,那么为什么不说它也能体认存在的三种样态呢?

佛陀说:善男子!我终究不说可以把「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真实本性」当作一个观念来加以执著。没有实体的存在本性虽然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东西,它纯粹意指修行人在精神中自己体会到的那种境界,可是,如果舍弃语言文字,我们就对存在的本性一无所说,我们就不能把真理在现实世界上显示出来。所以我说,修行人根据引导生命进化的圆满智慧来体认「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真实本性」,对这一陈说万万不可仅根据表面文字而妄加执著!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曾经说过,修行人根据引导生命进化的诸种修学方法来践修,根据修行人在净化生命的历程上所达到的地步,可以把践修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引导生命进化的初步阶段、接近觉悟的阶段以及圆满觉悟阶段。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引导生命进化的初步阶段」,什么叫做「接近觉悟的阶段」,什么又叫做「圆满觉悟的阶段」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如果那些菩萨在无穷无尽的久远时间裏,按照诸种修学方法进修,做了许多值得称道的利他之事,然而他生命内部的邪恶情绪还发生著现实的作用,他没能制伏它们,反而常为它们所制伏,从修行阶位来看,这相当於修行人跃入菩萨阶位前的准备阶段,特别是智慧勃发、对真理形成确定性理念的时刻,更是这一阶段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就把修行人这一阶段修行生活称作「引导生命进化的初步阶段」:此後在无穷无尽的漫长时间裏,菩萨继续按照诸种修学方法进修,他获得更大的力量和智慧来从事利他之行,虽然他生命内部的邪恶情绪仍然能够发生现实作用,但他已能控制这些情绪,而绝不被它们所控制,从修行阶位来看,这是指菩萨第一地後的修行阶段,此时他已经接近真理、接近觉悟,所以我把这一阶段称作「接近觉悟的阶段」:此後又经过无穷无尽的久远年代,菩萨继续勤勉不懈地从事著净化生命的工作,他获得巨大的力量和智慧来从事利济群生的救度事业,他身心中的一切痛苦烦恼再也不能发生现实的作用,从修行阶位来看,这是指菩萨修行第八地以後的情况,所以我称之为「圆满觉悟的阶段」。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以何等波罗蜜多,取一切法无自性性?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①诸法无自性性。

世尊!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

世尊!我终不说以无自性性取无自性性,然无自性性离诸文字,自内所证,不可可舍於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是故我说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云何波罗蜜多?云何近波罗蜜多?云何大波罗蜜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经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於胜解行地教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复於无量时修行施等,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谓从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罗蜜多;复於无量时修行布施等,转复蹭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谓从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罗蜜多。

注释

①取:体认。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在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中,痛苦烦恼贮藏於生命深层的心理潜势力又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呢?

佛陀回答说:概略说来,这些邪恶情绪的心理潜势力共有三类:第一类潜势力被称作「有害的助伴」,这是指菩萨修行前五地中那些後天生活裏培植起来的邪恶情绪之潜在势力,它们能帮助另外那些与生俱来的烦恼潜势力,协助它们,使它们发生出现实的作用,所以说这些後天的烦恼势力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潜势力的有害的助伴,这类「有害的助伴」在修行第五地将被永远清除掉:第二类潜势力叫做「没有现实作用的烦恼潜势力」,这些潜势力在修行的第六地和第七地上或者有微弱的表现活动,或者已被修行人完全控制住了,不再能发生任何现实作用:第三类潜势力叫做「微细的烦恼潜势力」,这是指第八地以後的烦恼潜势力,在此地,修行人尚不能对存在的各方面透澈地进行体认,这是由於菩萨心理上还残存著对一切认知境界极为细微的实体执著,这种微细的实体执著正是「微细的烦恼潜势力」之表现形式。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消除这些邪恶情绪潜在势力的过程又可以分成哪些阶段呢?

佛陀说:大略说来,可分成两个阶段:其一,消除烦恼潜势力的初步阶段,这是指消除菩萨修行第七地以前的那两种烦恼潜势力,由於这些潜势力在生命结构裏还属於较表层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修行阶段形象化地称为「消除皮肤裏的烦恼潜势力」:其二,消除烦恼潜势力的高级阶段,这是指消除第八地以後那些不再发生现实作用的烦恼潜势力,由於这些潜势力在生命结构裏属於较深层次裏的内容,所以我

们又可以形象化地把这一修行阶段称为「消除腠理中的烦恼潜势力」。再者,我们还可以说存在一个消除烦恼潜势力的最高阶段,这指的是成佛地,在此地:一切烦恼潜势力都被彻底地消除了,换句话说,修行人知识上的那种细微障碍在此也被彻底突破,修行人对存在获得圆满透澈的认知,由於那种细微的知识障碍是生命结构中最深层次的内容,所以我们也可形象地把这一修行阶段称为「消除骨髓裏的烦恼潜势力」。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要经过多少不可称数的久远时间才能彻底消除掉这些挠乱生命、使之不得向上进化的烦恼潜势力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要经过三个「不可称数的久远时间」修行人才能完成其修行任务。在此,我用所谓「不可称数的久远时间」来指那种绵延极长的时间单位:这个时间单位是无法用数字表示出来的。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修行人在菩萨阶位上新生起来的烦恼,它的表现特徵是怎样的?它会引起过失吗?它自身还有其他功用吗?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修行人在菩萨阶位上发生现实作用的烦恼,其主要特徵是,这些烦恼不会影响他的修行生活,下会染污修行生命的真实本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修行人既然已跃进菩萨修行阶位的第一地,那就表明他对存在现象各种可能有的分类、区划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根据这一点,菩萨就必然清楚地意识到修行地上可能会引发的烦恼现实活动,他是自觉的,他已消除生命的无知状态,他的精神结构已具备这样一个特徵:他对自己表层意识和深层心识中的一切行为、一切动作都保持著清醒的反思能力,所以我说,这些烦恼绝不会染污修行生命的真实本性,绝不会阻碍他向上的发达和进化:菩萨修行阶位上发生著作用的烦恼情绪不致於对其身心构成压迫,不致於引起生命的流转、变动和沦没等,所以说它们不会产生什么过失。更有甚者,菩萨修行阶位上这些发生现象作用的烦恼情绪?对於其他众生来说,正是帮助他们解除身心苦痛的重要外部条件,所以说它们拥有巨大的作用和功能。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十分奇特!世尊!无上的圆满觉悟乃有这样的大功德利益,能令希求成佛的修行人生起烦恼,且还胜过一切有情众生、体会四种真理的修行人、思考生命流转过程的修行人,更何况其他的无量功德?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①,谓於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於尔时永无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二者赢劣随眠,谓於第六第七地中徽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徽细随眠,谓於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随眠几种麁重断所显示?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但由二种:谓由在皮麁重断故,显彼初二;复由在肤麁重断故,显彼第三。若在於骨麁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经几不可数劫,能断如是麁重?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经於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数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於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污相。何以故?是诸菩萨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於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於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甚奇世尊!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诸菩萨生起烦恼,尚胜一切有情、声闻、独觉善根,何况其余无量功德?

注释

①害伴随眼:指菩萨修行前五地中那些後天而起的烦恼,这些後起烦恼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之助伴,能辅助与生俱来的烦恼,使之发挥出强烈的破坏作用,所以它被称为害伴随眠」,意即它是那些与生俱来的烦恼之「有害的伙伴」。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您为那些要求放弃生命活动的修行人所陈说的教法,和为追求成佛目标的修行人所陈说的教法,都是同一个教法。您这一说法的真实意蕴是什么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在为那些企求放弃一切生命活动的修行人陈说教法时,曾经对存在现象,生命现象作过种种分类、种种描述,例如,构成生命的成分聚集体、引发认识的六种感知功能及意识功能,感觉知觉及意识活动的六种对象等等,就是属於这一种情况:在给希求成佛目标的修行人陈说教法时,我就说先前讲过的种种存在现象、种种存在形式、存在类别等,其实都只是同一种、同一类的存在现象,它们都是依据事物的真实本性而说的,它们都归宿於事物的真实本性,我不觉得上述两类教法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可是人们在听到我这些说法後,就往往抓住我的只言片辞,对我教法中的道理妄加推断,对我陈说教法的方式妄作评判。其中有些人一听说不同的教法都是事物真实本性的显现,就认为旨在解除全部生命活动的教法在价值上是和旨在成佛的教法相等的,这一类人看不到前面那种教法的诸多欠缺和不足:另外一些人就说旨在成佛的教法和旨在解除生命活动的教法,它们在意义上都是一样的,不必在二者之间评判孰优孰劣,这类人也不了解两种教法的差别,看不到成佛教法的意义到底何在:还有一类人就说不同类型的教法在内容上是互相抵触的,这样他们就对我的教法反复争论,莫衷一是,寻不出个正确的判教方法。要知道,不同类型的教法在其共同依据的真理上是绝对一致的,但不同的教法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而说,因而它们在具体内容与价值上就理所当然地存在著差别。这就是我所谓「一切教法都是同一个教法」这一命题的真实意蕴之所在。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要领用简略语言概括出来,以便於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些偈颂。他说:

在菩萨修行的阶位上,统摄了以下诸多内容:即,应予彻底消除的烦恼潜势力,奇妙的、净化了的生存方式,济度一切生命的浩大志向,引导生命进化的诸多修学方法等等,这些构成[菩萨修行皆位]的内容。根据佛所说的这些修学方法,勤勉进修,最终必然能把众生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从而实现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我曾说不同现象有不同的性质和分类,又说一切现象都是存在本性的显现,我说真理既表现在初级教法中,又表现在高级教法中,所以不同教法在根本原理上乃为一贯。

有些人执著於分只言片辞,对於教法中的道理妄加推断,有人就把初级教法抬举到高级教法的阶位,也有人硬把高级教法降到初级教法的水平,还有人说两类教法在性质上互相乖悖,这些人本性愚昧,又固执己见,所以争论不休。

当时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在解析深奥意蕴的教法中,以上教法应该叫做什么名字呢?我们应当怎样去保护它、奉行它?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以上教法叫做「陈说菩萨修行阶位的、能引导生命向上进化的教法」,你应当按照教法揭示的修学方法展开进修、净化生命,这就是对教法的保护和奉行。

在佛陀陈说这一教法时,与会大众中有七万五千个菩萨获得静中思维的修行精神结构,开发出了体认存在现象的无边智慧。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①,此何密意?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於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於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②,同一理趣③故,我不说乘差别性④。於中或有如言於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⑤,又於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如是名为此中密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诸地摄想所对治,殊胜生愿及诸学,

由依佛说是大乘,於此善修成大觉。

宣说诸法种种性,复说皆同一理趣,

谓於下乘或上乘,故我说乘无异性。

如言於义妄分别,或有增益或损减,

谓此二种互相违,愚痴意解成乖诤。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於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於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皆得菩萨大乘光明三摩地。

注释

①一乘:同一种教法。

②同一法界:种种类型的存在现象其实都是同一种存在现象。

③同一理趣:一切教法同样依据存在的真实本性而说,又同样将修行人引回到存在的真实本性。

④我不说乘差别性:我不认为在为以上两类人所陈说的教法中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⑤一类增益,一类损减:遁伦解释说:「闻说三乘同一如性,或执二乘同彼大乘,名为增益,或执大乘同彼二乘,名损减。」意谓,在听说不同的教法都是事物真实本性的显现後,有人就说旨在解除全部生命活动的教法在价值上是和成佛教法相等的,这一类人看不到初级教法的不足,这是在初级教法上「增益」了它所不具备的价值和品性;另外一些人就说旨在成佛的教法同旨在解除生命活动的教法在意义上是一致的,这些人也没有了解两种教法的差别,看不到成佛教法的优越性,把高级教法和初级教法在意义上给予抹平,这事实上就是在高级教法上「损减」了它本来具有的优越价值和品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