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81集2012年8月20日讲于香港
“[经]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解]品末重复劝勉,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嗜’者,爱好与贪求也。‘欲’者,《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色声香味触五尘。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是故世尊劝诫众生,‘勿随嗜欲’。且诸欲之中,淫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淫也。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也。”
念老注解里头说,“品末”,世尊重复的劝勉众生,教导我们要弃欲止恶,安和专诚。“欲”是欲望,底下会讲明白,应该要放下。“恶”就是《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十恶业,十恶业一定要把它制止。心要安定、要和睦、要专心、要诚意,这样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才会有成就。
下面说“嗜”,“嗜”就是嗜好,爱好与贪求也”。“欲者,《大乘义章七》曰:‘然爱尘境,名之为欲”。
下面念老告诉我们,什么是“尘”,“色、声、香、味、触”这叫五尘,如果后面还加一个“法”,那就是“法尘”,六尘,同样六尘。说“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五欲有两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是财色名食睡,这完全从外面说的;五根是眼耳鼻舌身,他的对应点就是色声香味触,人之所爱,人之所贪,所以能起人的贪嗔痴欲,这叫做五欲。《大智度论》上说“五欲又名五箭”,这个“五箭”是比喻,好像五支箭一样。箭是锋利的,如果我们身上中一支箭,就感觉到很痛苦;如果中了五支箭,这个痛苦就可想而知。那么这五种带的有病毒的,不是普通的箭,所以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世尊做的比喻一点都不过分,说的是真有道理。
“是故世尊劝戒众生”,劝我们大家“勿随嗜欲”,不可以随顺你的贪爱、你的贪念,随顺贪爱、贪念必堕三途。现在你有福报,这个罪不会发作,你一时快意,财色名食你都得到了,一时感觉得很快乐,可是这种福享不了多久,享尽了,业报就会现前。业报现前这花报,死了之后果报,果报决定是恶鬼、地狱、畜生,到那个时候知道错了,后悔来不及了。所以现在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随顺我们的贪爱。
那随顺自己的贪爱谁没有啊!然后我们就晓得这个世界怎么乱了。为什么地球上灾变这么多,怎么造成的?“嗜欲”造成的。确确实实像经上所讲到,它能够带起你的三毒、五毒烦恼。五毒是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起来,你日子好过吗?如果你真的经读的很多、听的很多,你会产生畏惧之心,知道自己造的不善业,将来果报麻烦。可是净宗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一口气还没有断,就有救;这口气断了,就没救了。这一口气没断,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讲得很清楚,纵然我们造了忤逆十恶、毁谤大乘这些重罪,决定堕无间地狱。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引导你,你肯听话,承认自己错了,忏悔,后不再造,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还是来摄受你,这个经文不可思议;不肯认错,不肯回头,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阿弥陀佛也救不了你了。
这个人堕地狱了,在地狱里头肯认错、肯忏悔,就会有菩萨到地狱来帮助你,你肯念佛也能往生,超度佛事当中真有,不是假的。有无间地狱众生,几次超度之后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几次是有必要的,一次没超得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般七次就圆满了,他真去了。主法的人要真诚恭敬,主法的人没有诚意、没有诚敬心,这个法事功德就很有限,鬼神得不到利益;如果主法的人非常真诚,功德无量;那么参与法会的人,对于经教要明了,那个力量就越来越大。
所以真正做超拔法会,预先最好听经,能够连续听个七天、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再做法事,那效果完全不同,真懂得了。不听经、不读经,对佛法半信半疑,没有决定的理解,这个佛事效果就打很大折扣。那么现在做法事的很多,法师前面把经教讲清楚、讲明白的不多。我们过去提倡三时系念法事,把三时系念的法本从头到尾讲过一遍,留下来有光盘,在做三时系念法事之前,这些光盘最好认真听一遍,为什么?读到这些经文的时候“随文入观”,那才管用。文是念下去,什么意思不懂,这不行,都没有感应。所以印祖说过,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有经论做基础、做依据,法事要没有经论的依据,怎么能产生效果?这是现前做法事的到处都看见,效果并不大,道理在此地。
那么跟我们出家、在家佛门弟子修行功夫有关系,真修行的力量大,不用仪式也能超度众生。你看《影尘回忆录》记载的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谈虚法师的朋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楞严经》念了八年,在家居士,以后他也出家了。在没出家之前,遇到冤亲债主求他超度,那个时候,他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个小中药铺,中午没有生意,在柜台上打瞌睡,他做了个梦,清清楚楚,有人推门进来了,这梦中事情,他一看,两个人,看两个人是熟人,慢慢走到他面前。他很害怕,因为这两个人过世了,是跟他一起做生意的,为这个财物上打官司,他们两个输了,以后这两个人上吊死了,死了之后他也很后悔,你看为了这点钱送了两条命,心里很难过。那看现在这两个人来了,是不是来报仇的,所以很害怕,问他来干什么,来求超度,他心就定下来了,不是来报仇的,是来求超度的。他说,我这要怎么样超度你呢?他说:你答应就行了。没问题,我答应你。就看到这两个鬼踩到他膝盖、踩他的肩膀升天了。什么仪式也没有,这是什么?真正有读经、修持的功德这个力量,这两个人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两个人,一个女人带个小孩,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跟他的儿子,都死了,也走到面前,问她干什么,求超度,问她怎么超度你,你答应就行了。一样的,说行,我答应你。看到两个人踩着膝盖、踩着肩膀升天了。虚法师记这个故事决定不是假的,这刘居士没有出家之前的故事。那么由此可知,超拔一定要有真的功夫,有真的功德、真的善心,这才管用,所以要做的认真。修行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爱好,随顺爱好可麻烦了。
下面这是念老的话,“且,诸欲之中,淫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淫也”,这些话是黄念祖老居士说的。在家,五戒第一条是断杀;出家戒第一条是断淫。淫欲之毒真的是最深,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家能看得出来。联合国统计、发表的这些信息,每一年全世界堕胎的人数超过五千万人。堕胎的人,这是杀人,这淫欲杀人。联合国这些数字,我们知道都是医院里头有登记的,还有许多医院里头没登记的不知道,平均每天超过十五万以上,你说这种怨恨用什么方法去化解?
小孩跟父母四种缘,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报恩,抱怨,讨债,还债。他是报恩而来的,你把他杀掉了,恩变成仇;他是抱怨来的,你把他杀掉了,仇恨上再加仇恨,深仇大恨;原本是债务来的,现在把他杀掉了,债务上又加了命债,还不完,如果想到时候的果报,你不敢做,这是要命的事情。这些人愚痴,不知道因果,不知道事实真相,他敢作敢为,果报现前后悔莫及。
“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也就是说,你这些爱好你能够忍,你知道因果报应,不敢触犯,这是好事,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把五戒、十善修好。现在在这个时代,其它的不必多说,能够把五戒、十善做好了,出家人能把沙弥戒做好了,就不得了了,这就真正是人中之宝了。净宗这个法门无比殊胜,难信易修,确确实实修净土的人只要把五戒、十善做好,六和做到,真信、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一心念佛,这个人绝定得生。你看条件就这么简单,但是要真干。
最难的就是“忍”,要能忍得过,要能忍得过自己的嗜好。要能忍,忍就得要随缘,不攀缘。日常生活当中什么都可以,决定不去追求,样样都好。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每一天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选择,这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乃深劝诸恶莫作”,然后才能够“众善奉行”。
“[经]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里头有戒、有威仪,教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什么样心态去做人。
“[解]‘言色’者,言语与容颜也。‘和’者和祥。言和者,即四摄之爱语。色和者,慈光照人也。‘身行’者自身之所行也。‘专’者专一、专诚、专精。‘当专’指应当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也。‘动作’者,行动也。‘瞻视’者,看也。‘徐’者,和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即一举一动,皆当安详镇定,从容不迫。”
“颜色”是言语与容颜,就是你的脸色,你从早到晚对这些不同的人什么样的言语、什么样的颜色。佛教给我们要“和”,“颜色当和”,“和”是“和祥”。
“言和者,即四摄之爱语,色和者,慈光照人也”。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四摄法,四摄法是佛门的公共关系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法则。《三藏法数》四摄法这一条说:“此四”,这个四法,“通言摄者,摄即摄受也”,与大众往来,怎么接待,怎样把佛法传给这些人。“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那么这就是佛门的术语讲接引的方法,有四种接引大众的方法。故《维摩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也”,实在讲就是这意思。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