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法师
2007年4月29日,在江苏常州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加强佛教教育工作的决议》,希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和各地寺院,要把人力、物力、财力倾斜到佛教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上,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佛教教育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为长期的佛教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佛教界确实有意加强佛教教育,这是一件可喜的大事。
中国佛教教育自从改革开放后,应该说是非常有成就,目前各地的佛协领导、寺院住持、弘法讲学的各种人才,几乎都是八十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僧青年。但是,中国佛教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实有一些“盲点”与“伪问题”,耽误了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
一、发展佛教教育的“盲点”
1、师资建设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在一所大学里,拥有一批最好的、最有名的教授,自然就能成为最好的大学;甚至一个专业,往往都是有一、两名最好的教授,自然成为最好的专业。
但是,在中国的全国各地佛学院,法师、老师是最可怜的。在一个佛学院,最有地位的是院长、教务长等领导层;其次是学僧,因为现在学僧的流动性很大,而许多佛学院经常拿人数来夸耀;最后,才是法师、老师,一个月拿着一点可怜的工资,一周上两次课,除此以外,佛学院的任何事情就跟这些法师、老师没有关系了。所以,法师地位的“缺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目前佛教教育缺乏一流的师资。此其一。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佛学院开学、毕业典礼时,从来不向学僧们介绍出席的法师、老师,只介绍佛学院领导、宗教局的领导;而且,从来都是领导们坐在主席台上,法师、老师坐台下。在大学里,学生的开学、毕业典礼,只有校长坐在主席台中间,两边都是有名的教授、博导,副校长们最多也只能坐在主席台的后面,更何况是处长们。佛学院的“官本位”制度,导致这一教育机制缺乏生机与民主。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学僧们从来不尊重法师、老师,根本没有“尊师”观念。于是,法师、老师对教学也不热心,应付了事;学生们自然不喜欢上课。这种学习环境,如何培养人才?
所以,重视师资建设,是当前发展佛教教育最大的“盲点”。在一个大学里,为了请到一位有名的教授,从来都是不惜重金,校领导屈尊诚心邀请。而在佛学院里,领导层就害怕有些法师比他厉害,这种心理的“盲点”导致师资力量永远无法成长。所以,学僧们永远看不到“有前途”的“榜样”。
其二,佛学院领导、宗教局领导从来都认为出家人不需要那么多钱,所以出家法师的待遇永远非常可怜。其实,人家需要不需要,这是个人问题;但是,从待遇问题上看,这是一种“尊重”的表现。所以,法师、老师的待遇问题,这是佛教界花点钱就能解决的,可是大家重视了吗?
其三,法师的再教育问题。在一个大学里,经常有“学术休假”制度,鼓励老师们能够到国外进修、访学,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可是,目前佛学院的师资,从来很少接受再教育,所以师资水平的低下,当然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其四,师资的教育热情。要将一位出家法师留在佛教教育的岗位上,就必须为他的教育热情创造条件。所以,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必不可少,最好能够制定师资阶位提升办法,如大学里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年轻的出家人毕竟有了一种奋斗目标。可能老一辈的出家人,觉得这太世俗化了。“法师”确实是最神圣的称呼,可是必须给这种神圣的称呼一种“世俗的根”,佛学院可以自己制定师资的升阶办法。
2、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的建设,这是二十多年佛教教育从未重视的最大问题。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依1957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图书馆具有五大作用:(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5)提供文化娱乐。毋庸置疑,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学,无不拥有最好的图书馆。
其实,佛学院的建设也是如此。一个学僧在佛学院学习、生活几年,一个佛学院不是给他们吃、穿、上殿,必须给予教育。最好与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两种:一、好的老师;二、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的图书馆。
因为,图书馆传递了情报与信息,成为学僧接受教育的最好来源。图书馆藏书的种类是否多元,图书是否丰富,决定了学僧的视野是否宽阔,成为是否能培养出高瞻远瞩的人才的关键。中国佛学院之所以有点成就,就在于近几十万册的藏书。
同时,学僧通过在图书馆的生活,与无数的经典和大师对话,开发了自己的智力资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与佛法理念。所以,佛学院的图书馆,成为佛教教育最有用的教育资源。
最后,图书馆成为学僧生活的最佳环境。在一个大学里,学生最多的时间就是“泡”图书馆。佛学院的学僧管理,成为当前佛教教育很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佛学院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些“精力过剩
”的年轻人如何在课堂外生活,只是告诉他们: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围堵剿”成为唯一的管理办法。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些同学的课外生活就是看武打小说、玩游戏。佛学院领导希望学僧们不要出门,可是在红墙内呆着,能干什么?!一个365天开着,从早晨8点开到晚上10点的图书馆,足可以让这些年轻人消耗掉剩余的精力。这样,佛学院管理自然能够“无为而治”,年轻的学僧获得宽松又充实的生活,才不枉在佛学院“泡”几年。
佛教界对佛学院图书馆的建设,从来不加重视,很少有固定的购书资金。如果能少办一次法会,少开一次光,少升一次座,我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少。其实,当前的电子、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佛学院杜绝学僧们上网,倒不如提供丰富的电子、网络资源,让大家来“消磨时光”。
3、大楼的建设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历史”、“音乐”,而现在佛学院很少有独具特色的建筑,还是像八十年代的“乡村小学”。
提到大楼的建设,大家普遍认为缺钱,其实佛教界并不缺“钱”,而是缺“心”。高僧大德们普遍忙着法会、升座,对佛教教育缺乏关心;若少建一尊大佛,就可以建设一座佛学院的大楼,怎么会没钱,真是怪事!
其二,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出家人应该“吃苦”,所以没有必要住好、吃好。古来大德说:“身安则道隆”、“*轮未转,食轮先转”,古训明示啊!简单、舒适、生活方便,应该非常合理;而不奢侈、豪华,佛陀应该允许吧!
其三,强烈要求增加“法师”、“老师”的研究室,这还是“尊重”的体现。在一个大学里,随处可见这是某某教授的研究室,这不但是向外界说明我们大学拥有哪些教授,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看到前途与希望。而且,研究室与图书馆等相连,方便了法师、老师的学习、研究,无疑为他们的再教育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4、学生数量问题
作为佛学院的领导,最害怕自己的学僧都跑光了。其实,这是佛教教育认识的“盲点”,因为认识不到佛教教育永远是“少数人”的教育,有10位学僧学习,其实也是教育。所以,佛学院总是向外夸耀自己有多少学僧,无形中重视数量,反而变成了“低素质”的教育。宁缺毋滥,一个佛学院的每一届学僧中,有一位成为可用的人才,就是成功的教育。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