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子: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一共两次评价南瞻部洲。
第一次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大约500年的时候。书中说,我处不知年月,料凡间有半千年矣。这时候西方世界开了一次盂兰盆会。
会上,佛祖对四大部洲各自有一个点评。他这样说: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在佛祖眼中,南瞻部洲的人有几个特点:好杀,好争,好淫,贪心。还有一点就是特喜欢逞口舌之能和说是非。那么这一点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恶口、两舌、绮语、妄语。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四种口业”。
“四种口业”,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嘴里没有好话。于是有人就说啦,我是心直口快、有口无心,但我是一个好人。此言差矣。人之所以嘴里没好话,恰恰是因为心中无善念。
1.
说到口业,就有一个故事了。是佛祖与他的二弟子目犍连的。
当时,有一个叫瞿波离的人,到佛祖面前诋毁目犍连。佛祖劝他不要总诽谤、诅咒他人。因为你最终会遭到你自己的“恶口”反噬。
可是瞿波离不听佛祖劝告,结果他坠入到地狱当中。每天有1000头牛来梨他的舌头。
后来,目犍连知道了这件事。就跟佛祖说,我要去地狱超度他。
佛祖说,不要去。
目犍连结果还是去了。谁知道,瞿波离一见到目犍连,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说:我如今已经下了地狱,你总算称心了。
说完这话,梨他舌头的牛就又增加了1000头。
目犍连这才明白佛祖不让他来的原因。
所以说,说话没有口德的人,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其实就是你心地不好。
那么当一个人心不好的时候,他念什么经都是没有用的。
有一首《劝世歌》说道:心不明来点何灯?意不明来颂何经?大斗小秤吃何素?不孝父母斋何僧?
佛祖在最后给唐僧众人传经的时候,专门提到过“大斗小秤”。可见在南瞻部洲,给小分量是小商贩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上种种,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不善。
为了解决南瞻部洲人的“不善”问题,才有了西天取经的计划。
佛祖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取经大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
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了灵山了。
可是因为取什么经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到底是传“白本真经”,还是传“有字真经”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却有着天壤之别。
燃灯古佛是主张传“有字真经”的。事实上,经过后来的经包调换,唐僧众人也的确取走了有字真经。
那么到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看到的、读到的经书,都是有字真经。但是--
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时间过去了那么长,到底哪些经书才是唐僧取来的“原版”经书呢?
《西游记》中说得很清楚。为了保存千辛万苦取来的“原版”,唐太宗找人进行了“誊录”。当然,真实的情况其实主要是翻译。因为取来的真经是梵文版本,所以这个翻译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有字真经有一个好处,只要按照文字修行即可,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但问题是,如何保证你所看到的经书就一定是真经呢?经历了一千多年,有些伪经混入真经之中,加上有些假和尚披上袈裟伪装成真和尚,念着伪经来欺瞒世人。
南瞻部洲之人“贪嗔痴”之心甚重,往往对真经、真和尚故意视而不见,但对伪经、伪和尚却奉若神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伪和尚能顺应他们的心思呀。
至于说,谁是伪和尚,哪些是伪经,咱们没有能力去鉴别真伪,所以只摆出这个实事,至于孰是孰非,就凭个人智慧去判别吧。
记得,佛陀住世涅槃之前,曾经与魔王波旬有一段对话非常耐人寻味。
魔王波旬说:“佛经都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
对于波旬的话,佛祖也是无可奈何的。那么假如当初传的是“白本真经”,波旬的阴谋还能得逞吗?
所以说,佛经最关键的是“自悟”,而不是他人帮悟。
虽然说,当初传有字真经是燃灯古佛的主意,但如来佛祖也是认可的。因为即使传了“白本真经”,南瞻部洲之人也未必都能领悟。这点,从佛祖评价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端倪来。
在传有字真经之前,佛祖说: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
也就是说,南瞻部洲的人因为“愚昧不明”与“放纵无忌”,所以让他们“自悟”非常之难。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先采取孔子的“灌输”式的方式。直接告诉南瞻部洲的人,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这就是孔氏的“仁义礼智”之教。其实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许多人都知道要遵守“仁义礼致信”,却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正因为不明白其根本,所以才出现许多荒唐事。因为孔子的仁义之礼,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只能遵守,于是就出现了假装的遵守。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杨广这样“讲尧舜之言、行桀纣之事”的帝王;也出现了“大诈若直、大奸若忠”的东林党魁首李三才。
那么,为什么要遵守“仁义礼致信”等这样的社会规则呢?佛祖给出了答案。
3.
之所以说,人一定要行善积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关键就在于因果。你做好事就有好报,做恶事就有恶报。这个道理在《西游记》中反复被强调过。
就比如说唐僧吧。为什么他会得重感冒呢?就是因为以前当金蝉子的时候,听佛祖讲课时候睡觉,结果脚下一滑,踢飞了一粒米。
三天重感冒,就是这“踢飞一粒米”的因果。
凤仙郡为什么不下雨呀?就是因为凤仙郡守推翻了玉帝的供桌。
朱紫国国王为什么要受“双鸟离群”之苦呀?就是因为他做太子的时候曾经射杀过孔雀大明王菩萨的一对儿女。
天竺国公主为什么会受三年离宫之苦呀?就是因为她在月宫做仙子的时候曾经打过玉兔一巴掌。
百花羞公主为什么会被黄袍怪抓走为妻呀?就是因为她在披香殿的时候曾经与奎木狼私定终身。
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罪,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病。小小的感冒都是有因果的,何况其他的病呢?
那么说到这里呢,我们就逐渐明白,你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学;说什么也不重要,关键是你的目的。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修口与修心”的关系。你执着于文字了,那么你学的就是这文字,而不是文字的内涵和蕴藏的妙义禅理。
说话也是一样,如果处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那你所说的话就是利己的。就比如说,一个高僧自己不吃肉不喝酒,就告诉别人也不能吃肉喝酒;如果他自己吃肉喝酒呢,他就会告诉别人一切都可以便宜行事。其实,他讲的不是佛家的广开方便之门,而是他自己的方便之门。
我们看《西游记》中,唐僧其实就是个话唠。每次看到高山,准会说一番:徒弟们,前面有高山,大家一定要仔细,小心妖怪。他是真正的肉眼凡胎,许多事情都是懵懵懂懂,可虽然如此,但他意志坚定,他去取经,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成佛,这就足够了。正是因为他心中有这样“无我”的精神,所以他虽然说错过话,做错过事,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也是一样,嫉恶如仇的性格,一路上妖怪、恶人杀了不少,跟唐僧吵吵闹闹一路到了西天,他跟唐僧谁对谁错了啊?其实没有什么对错。因为有一件事他们俩是一样的,那就是,都不是为了自己。
他们都是善良的,是无私的。所以他们都成佛了。
正如,高玉良所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只不过--
有些人的出发点是利己,有些人的出发点是利人。
有些人的出发点虽然不利己但更不利人,有些人的出发点是利人也利己。
【风林话古论今 专栏】 每周一更新
历史堂团队作品 文:风林秀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