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智慧是什么?
(第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来到京城,见有人被皮鞭打伤了,拿了马粪来敷在受伤的背上,就问:“为什么这样做呢?”那人回答说:“这样就可以让伤口赶快好起来,而且不会留下瘢痕。”乡下人把这个诀窍牢记在心中。回到家,告诉家里的人说:“今天我到京城,得到一个大智慧。”家里人问:“是怎样的大智慧呢?”便叫仆人过来,说:“拿皮鞭来,重重打我二百鞭子。”仆人畏惧主人,不敢违命,便重重抽了二百下鞭子,顿时后背血流不止。然后他又对仆人说:“去拿些马粪来,替我敷在背上,这样伤口就可以很快好起来,并且不会留下疤痕。”接着又告诉家人:“你知道不?这就是大智慧。” ——《杂譬喻经》
佛说《杂譬喻经》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真叫人啼笑皆非。这是“智慧”么?
什么是智慧呢?
“智慧”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得太多了,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会骄傲地说到他们的智慧。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也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智慧,赞美智慧,并渴求智慧。智慧,的确是人民大众的财富,各地区、各民族、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中,都有丰富的谚语、格言、寓言、故事、民歌、甚至文学的艺术的作品中,那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把它说成是知识,以为知识越多,就越有智慧。我们今天无时无处不在受到信息的包围和信息的轰炸,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是真理,仿佛离于了这些信息,就不能生存下去了。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只能说明你知识的丰富,并不等于你掌握了智慧。有的人,知识丰富,智慧不足,难有大用;有的人,知识不多,但却无所不能,成为奇才。
于是,有人又把智慧和聪明划上了等号,许多辞书中都曾把智慧解释为“聪明才智”,或“智谋”。于是,又从聪明发展到了精明,以为精明就是智慧。然而,西班牙的当代杰出的哲学家、佛学家、跨文化研究的先驱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1918-)先生指出:“智慧说,我并不与精明同一。智慧要求有洞见、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经历它又超越它们并且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页)
这“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又指的什么呢?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是言说真理并通过听从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在另一处说道:“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通过万物来引导万物的思想。”这一说法,的确同佛教中的“缘起”已经很近似了。我还是不能不提到雷蒙·潘尼卡先生。他对智慧有过许多描述,把这些描述集中起来,就已经告诉我们那“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了:
“智慧是生活的艺术。”
“智慧是一种生活之道(Savoir Vivre),而‘道’(Savoir)不是指关于生活的知识。……倘若没有智慧,没有人能够生活。”
“智慧的特征是喜悦、喜乐(Ananda)、欢愉(Charis)、幸福(Beatitudo)、福乐。”
“智慧是个人与实在的和谐,与存在、道、天、上帝、无……的一致。”(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8页)
在这里,我们看到,雷蒙·潘尼卡已经把智慧和一般的世俗所称的“智慧”相区别开来。
我们还可以找到两个对参照系:一是彼得·A·安杰利斯(Peter·A·Angeles)《哲学辞典》中对“智慧”的释义:“对人生的最好目的,达到它们的最好手段,以及成功运用那些手段的实践理性的正确知觉。见Virtuescardi-nal。”于是,我又再查Virtue scardinal这一词目。释文说:“希腊文化强调的四种美德:智慧(Wisdom)、勇敢(Courage)、正义(Justice)、信仰(Faith)”。这里把“智慧”道德化了,成为四种基本美德的第一美德,而且与信仰并列。
二是《圣经文学辞典》中,则把“智慧”美学化了。它认为智慧是一切美的源泉。(《旧约》说:“智慧比珍珠更美。”《后典》说:“智慧的美赛过太阳与群星。”“当智慧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所有的美物皆随她而来。”)
这和大乘佛教把“智慧”(般若)称为诸佛之母也已十分接近了。
《辞海》在解释“般若”(Prajna)一词时,才说:“智慧之意,佛教用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故用音译。”这里,有趣的是:指出智慧即般若,而用音译的“般若”,是为了与一般智慧相区别。
《辞源》里直截了当地解释“智慧”:“佛教指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梵语般若之意译,有彻悟意。”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和陈兵教授《新编佛教辞典》都对“智慧”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智,梵文曰若那,(Jnana),意为决断。慧,梵文曰般若,(Prajna),意为拣择。”又引《大乘义章》卷九释云:“照见名智,解了为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再引《法华经义疏》卷二释云:“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上述对智慧的解释,是准确、简明而又全面的。这里,把佛教的智慧和世俗所说的智慧,做出了明晰的区别。智是决断(决疑断惑),慧是拣择(考察切要)。智是观照,慧是了知。观照什么?了知什么?了知世间法为智,观照出世间法、即通达佛陀第一义谛(胜义谛,明白一切事相的真实与真理)为慧。再简而言之,观空照有,了知空有,就是智慧。这一定义,已切入佛法一切教义的心要了。与雷蒙·潘尼卡先生所指出的“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我想不是巧合吧?
佛法拥有无穷的智慧宝藏。它对我们认识人生、认识宇宙、认识身心,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指导实践的妙用]。
智慧是照彻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佛陀正是以他的智慧,照彻了人类的无始无明。可以说,没有智慧,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也就没有了破迷、断惑、开悟解脱、告别无明的智慧。因此,佛陀即是智慧之人,佛学即是智慧之学,佛教即是智慧之教。小乘佛教以智慧,帮助自己觉悟;大乘佛教以智慧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觉行圆满,即是无上菩提(智慧)。所以,不管小乘大乘,都以智慧为内核。度脱众生就是让众生具足佛智成佛,就是证得无上菩提(智慧)。
二 智慧与聪明的区别
(第二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愚人,头上不生头发,光光的脑壳。有个捣蛋的人,拿了犁杖,敲打他的光头,一下又一下,打得头破血流。这个愚人,默默忍受,不知道躲开。旁人见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躲开呢?为什么偏要站在这里挨打呢?你看,头也被打破了!”愚人回答说:“这个人倚仗自己力气大,实在愚痴,毫无智慧,见我头上没有毛发,就以为是石头了。其实,这不是石头呀,是我的头,用犁杖打,怎能不破呢?”旁人说:“你自己愚痴,怎么还说别人没有智慧呢?你如果不傻,干吗要站在那里让他打得血淋淋的而不知逃避呢?“ ——《百喻经》
愚人总是自作聪明。不但不会承认自己愚,而且还指责别人没有智慧。智慧和聪明有没有区别呢?
(第三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傻乎乎的流浪汉,常在街上走来走去。许多人喜欢拿他开玩笑,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心放一个五元的硬币和一个十元的硬币,由他来挑,而他每次只挑五元的那一块,他从来不知道挑十元的。大家看着都笑,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都笑他的傻。
他每次经过,都会有人用这同一方式来取笑他。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慈心的老妇人,终于忍不住问他:“你真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来吗?”
不料,那位傻瓜说:“如果我拿十元,他们下次就不会再让我挑了。”……
巴西有句民间谚语说得好:“傻瓜缴学费学习,聪明人拿傻瓜缴的学费学习。”在这个故事里,谁在缴学费呢?那捉弄傻瓜的人,自以为很聪明,没想到,反被傻瓜“捉弄”了。
究竟什么是聪明?聪明和智慧到底有没有区别呢?
不要问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是无可回避的。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讨论佛教的聪明观,而要讨论佛教的智慧观呢?这就不能不谈到智慧与聪明的区别了。
有人曾试图为聪明和智慧做出区分。有的说:聪明是反应,智慧是思考。有的说:聪明是形式,智慧是思想。也有的说:聪明是知识的积累,智慧是认清事物的本相。他们说的都有他们的理由,都有他们的见地。让我来说,那么,我想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1.聪明可以利己,也可以害己。
聪明可以利人,也可以害人。杨修当然聪明,那个“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故事,让曹操着实费了一番脑筋,走过三十里路,才想了出来,为后代留下了“智愚相悬三十里”的成语,可是,曹操梦中杀人,又让百官去为死者送葬,杨修送葬时哭说:“不是丞相在梦中,君在梦中耳。”一言犯忌,杨修的聪明,使他后来终招杀身之祸。
苏东坡对聪明亦有体会:“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中国民间有句人人皆知的谚语,“聪明反被聪误”。聪明能误己,也能误人。但误人最终还是自误。
王熙凤可谓大观园中第一能人。
版权所有:准提咒在线网